首页 > 实时讯息 >

易地搬迁就业:从“搬得出”到“稳幸福”的民生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1:47:00    

清晨的阳光洒在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鞋面加工车间,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搬迁群众宾发扬和工友们正熟练地裁剪布料、缝制鞋面,这些半成品将发往广东加工后出口至墨西哥、南非等地。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月均收入可达2500至4000元,灵活设置的“宝妈岗”“零工岗”更是让居民兼顾家庭与工作。这一场景,是贵州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缩影。在播州区,类似的就业帮扶车间、电子厂、蔬菜基地等多元就业渠道,让搬迁群众更加灵活就业。

就业渠道的畅通,离不开服务模式的创新。在纳雍县,“春风送岗”活动提供1.8万个岗位,搬迁群众尚夕阳通过社区推荐,实现了“顾家与增收两不误”的愿望;天柱县联山安置点则通过“智能就业APP”实现“指尖上就业创业”,让就业服务突破时空限制。这种“线下招聘+线上直播带岗”的立体化服务网络,成为贵州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的常态化举措

产业的兴旺,为就业提供了坚实根基。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的巨泰鞋厂,搬迁群众龙河英熟练地操作缝纫机,“现在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左右,孩子上学仅需步行几分钟,日子越过越好。”龙河英说。

我省着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把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挖掘就业岗位,搭建平台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掌握就业技能,就近就业稳增收。

榕江县阳光社区的30个共享摊位通过抽签分配,摊主潘丙孟的早餐店日均营业额超千元,既满足社区需求,又带动家庭增收。这样的“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模式,已成为贵州搬迁社区的标配。

产业的多元化布局,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更激活了内生动力。雷山县“茶麻菇稻”农文旅产业园整合食用菌种植、预制菜加工等产业,每年为社区提供稳定分红,并创造上百个就业岗位。

技能的提升,是就业从“输血”转向“造血”的关键。从江县广龙社区的手工艺品厂通过民族手工艺培训,让搬迁妇女石本英从农民变身为月入3000元的技术工人;凤冈县凤翔社区则通过厂房租金减免、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吸引11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

政策的红利与市场的需求精准对接,让搬迁群众端稳了“饭碗”目前,贵州大力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易地搬迁群众的稳岗就业和促进增收工作,也主动融入到了这一大局之中,不断拓展就业服务宽度,延伸就业服务深度,分层分类促进就业增收。

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成立10多加家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商铺、停车场等资产,年收益超千万元,带动5200人就业。这些探索,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活资产”,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而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雷山县将产业园厂房租金确权给社区,专项用于公益岗位和民生建设。

民生福祉的升级,让幸福渗透在生活的细微处。我省积极探索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壮大安置社区集体经济,用发展的路径来解决面临的新难题。聚焦“老有所依、幼有所育”问题,探索“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力量,着力破解搬迁家庭年轻人因照看“一老一小”不能外出就业的难题。

从莽莽群山到现代社区,从土坯房到楼房,贵州易地搬迁的实践,不仅是一场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生活品质的跃升。截至2024年,全省安置点配套建成669所教育机构、440个医疗项目,38万搬迁子女就近入学,12.27万户享受低保,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全覆盖。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像王光会这样的“新市民”——她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经营牛肉馆,年收入超10万元,见证了从“生存”到“发展”的蝶变。

从“春风行动”到“共享摊位”,从“帮扶车间”到“集体经济”,贵州以系统化思维破解就业难题,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未来,随着东西部协作深化、产业融合加速,这片土地将继续书写“挪穷窝”后的幸福新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梁圣

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