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所引孔子语):语言没有文采,则传播不远。强调语言表达必须讲究文采。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思想内容;文,语言形式。强调形式与内容配合适当。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诗歌应该为现实需要而写,为国计民生服务。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强调认真观察和广泛阅读。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序》):强调精读的重要性。
6、“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作者感情激发因而写出文章,读者当透过语言了解作者内心。
7、“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文赋》):放弃早晨已开过之花,促使晚上未开之花开放。强调艺术构思必须发挥独创精神。
8、“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强调确定主题思想和发挥主旨总摄全篇作用的重要性。
9、“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也”(元人乔吉语):形象说明了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结构原则。
10、“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袁枚《随园诗话》):强调创作要巧妙地选材剪裁,合理地布局谋篇。
1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上》):言语浅近,意义深远,是美妙的语言。
1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法言•问神》):言语和文字,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13、“文露而旨直,辞妍而情实”(王充《论衡•对作篇》):文笔要浅显易懂,意义要和盘托出,语言要优美丰富,感情要真挚朴实。
14、“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文辞深沉,隐含华采,余味无穷,含而不露。
15、“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语言简要精炼,内涵丰富充实,叙事浅近平易,喻意深远博大。
16、“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刘知几《史通》):即言简意赅。虽片言只语,但内容完备,大小都不遗漏。“该”,通“赅”。
1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情孤僻,喜爱佳文妙语;不能打动读者,死亦不肯罢休。
18、“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晬语》):谈炼字原则。
19、“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韵语阳秋》引苏轼语):强调观点统帅材料,依据主旨选材用材。
20、“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后处终随人”(俗语):强调文章要创新,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之意。
21、“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必须去除陈言,言为心声,语出必新。
2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情感是文学的基础。白居易还提出了“根情、妙言、华声、实义”的观点。
2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原文指女子形象清纯自然;常用以比喻文学作品清新自然,质朴无华。
24、“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代卢延让《苦吟》):推敲确定一个字,常常要拈断几绺胡须。强调炼字之艰辛。
25、“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强调情与景的一致性。
2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常借用来说明行文有张有弛的重要性。
27、“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强调语言要简洁精炼。
28、“疏处能跑马,密处不透风”(俗语):强调用语繁简得宜,详略得当,该繁时则极细,当简时则极约。
29、“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精神、心思驰骋在极高极远之处。指想象丰富,不受时空限制。
30、“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强调想象丰富,不受时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