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45岁的苏轼于正月初一与长子苏迈离汴京。二月初一到黄州,初寓定惠院。五月廿九日家眷计二十多人来到黄州,苏轼从定惠院迁居临皋亭,苏轼给朱康叔信札写道: “已迁居江上临皋亭,甚清旷,风晨月夕,杖履野步,酌江水饮之。” 此时尚未名东坡。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不论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不变的是他的乐观豁达,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模范。苏轼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去往被贬之地的路上,还好他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当他被贬黄州时,衣食无着,在荒地上亲自耕种,又自建雪堂,作为饮酒赋诗之所。他与周围的农夫村妇相处甚欢,而无大文人之傲气。在黄州,与其说苏轼成就了赤壁,不如说赤壁成就了苏轼。在这段岁月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时的苏轼,看淡了人世荣辱,超脱于功名利禄,大概是他此生最快乐的时候吧。迥异于一般被贬之人,苏轼每至一地,都能造福当地百姓,因而为人民所纪念。在杭州治理西湖,建苏堤,使西湖恢复旧日美景;在儋州建立学校,传播儒教,为海南的文化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便是他的真性情。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分恩爱,但王弗英年早逝,苏轼写下《江城子》,读来令人肝肠寸断。而他与弟弟苏辙亦是手足情深,苏辙曾于“乌台诗案”中奏请以自身官位为兄赎罪,而苏轼亦与弟弟一生相互扶持,兄弟情深,从苏轼的多首作品中可见一斑。可以说,苏轼是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中精通儒释道的代表人物,是每个困窘之人的人生导师。
王象之《舆地纪胜·黄州》:“临皋馆在朝宗门外。元名瑞庆堂,以故相秦公桧之父舣舟其下,秦公于是乎生。又有临皋亭,东坡曾寓居焉。”
《东坡志林》录其自书之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尔。
苏东坡经典诗词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水调歌头》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行香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行香子》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南乡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
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便宜。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赏析】
“乌台诗案”纯系官场奸小牵强附会捏造而成,使苏轼险遭杀戮,在遇赦之后,他清楚地看到了官场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此词写于他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夜。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入夜后,秋风裹挟着落叶在廊间鸣响,作者有悲于秋意,对镜自顾眉头鬓上斑白,无限忧伤。酒价低贱的时候常愁的是客人稀少,而即便如明月之光也多被浮云妨碍;又逢中秋佳节,但无人可共饮酒赏月,满心愁苦,作者把盏凄然北望那由来的地方。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话,道尽经年的世事变幻沧桑。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此时中秋佳节,谁与我共此孤独月光呢,我只能凄然向北,望向那至亲的方向。
有一说这首是绍圣四年作于儋州,一说是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我倾向于后者吧。如此凄苦悲凉,哀婉忧伤,实在不像是儋州时期已经历几次大起大落的苏东坡所作。乌台诗案后险死还生被贬黄州算是第一落,黄州也是苏轼成为苏东坡的重要转折。那会儿愁得深也豪得狂,是矛盾感拉扯也是爆发的初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
[ 宋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东坡这首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聊:姑且,暂且。狂:狂妄。左牵黄:左手牵着黄犬。右擎苍:右臂托起苍鹰。锦帽貂裘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卷,席卷。尚,更。会:应当。西北望:天狼星在弧矢星的西北面。天狼这里代指辽和西夏。
这首词是在熙宁八年(1075年)冬天创作的。苏轼在密州时期形成了他的词风,这首词被公认为他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的作品感到自豪,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最近我写了一些小词,虽然没有柳七郎的风味,但也算是独特的风格。哈哈,几天前,我在野外打猎,收获颇丰,写了一首词,让东州的壮士们拍手顿足地唱起来,吹笛子敲鼓作为伴奏,非常壮观。”
苏轼的这首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摆脱了华丽的修饰和曲折的表达方式,拓宽了词的领域,树立了独特的词风和词格。这首词情感奔放,让人感受到“天风海雨逼人”的气势。词中展现了作者的胸怀和见识,情感和兴趣,理想和期望,经历了曲折的波折,姿态各异,展现出狂放的态度;虽然充满了慷慨激愤的情感,但气势恢弘,与词作柔弱的调调形成鲜明对比,指出了向上的方向,展现了新的世界的美好,充满了阳刚之美,成为历史上宝贵的名篇。
此词创作于作者知密州任上,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抒发杀敌报国的豪迈气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79年,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极为艰苦,理想不竟,抱负未果,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心情烦闷。
元丰五年,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这年春天的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春游宴饮,在沙湖道上突遇风雨,在风雨中来了一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之行。
疾风骤雨,穿林打叶,同行的人都骑马快速去寻找避雨的地方。
只有苏轼一边放声吟咏,一边悠然前行。竹杖芒鞋胜过身骑大马,一身轻快。
就算是淋点雨也没有什么,一身蓑衣可任凭风吹雨打。
微凉的风吹醒浅浅的醉意,前方夕阳正好。
转身回望一路走来遇到的风雨,放步归去,不管他是风雨还是天晴。
沙湖所遇的这场急雨,一如苏轼遭遇的被贬黄州的这场横祸,没有躲避之处,没有挡雨之物,只能迎头而上。
人生有高处也有低谷,但纵使前路崎岖,风雨飘摇,也不必担心。只需走好脚下的路,洒脱地继续自己的人生。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 ·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赏析
本首小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游附近的蕲水清泉寺所作。作者虽被贬,但其胸襟旷达,善于自适。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了他执着生活、乐观爽朗的性格。
前三句为上阕,描述清泉寺附近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芽初生。松林间的沙路,好像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非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鸟的啼声。这一派充满画意的光景,涤去了官gc场的恶浊,远离了市井的尘嚣,清明、洁净、洒脱,充满生机,沁人心脾,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后三句为下阕,抒发了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取眼前之春景,写人生哲理。
起句以反问唤起:谁说人生到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后两句以借喻作答:你看门前兰溪之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曾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在特殊的条件下,人生是未尝不可以“再少”的。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来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但作者在这里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衰老之叹,而要振作精神,不服衰老。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首词,后世读来,肝肠寸断: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十年了,生死二别,皆是茫茫不知所措,不曾刻意去思念,可怎么也忘不了。千里之外的孤坟里,你跟谁去道你的凄凉?千里之外的我,也道不尽思念你的凄凉。就算是有机会相见,你还认识我吗?我已不是你的那个少年,如今尘土满面,二鬓如霜。
今夜里,又做了一个梦,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你的身旁,看见你侧身在窗边,坐着慢慢梳妆。我们彼此相视,却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流不尽的泪水,很久不见了!我知道,每年肝肠寸断处,就像今天的明月夜,又想起你在的那个、栽满了松树的小山岗。
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四川青神,十九岁的苏轼,娶了十六岁的王弗,青春年少,才子佳人,情投意合,相伴读书,相劝交友。只十一载,27岁的王弗病逝,留下七岁幼子苏迈。
苏轼手植三万棵雪松,给王弗和自己留下了一个“明月夜,短松岗”。
一首诗道尽天下遗憾,至亲至爱,却天人永隔。诗人怀念的是那个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的爱人,更是人生中再也回不去的那段美好时光。
苏东坡之所以伟大,大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邂逅他吧。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宋·苏轼《临皋闲题》
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人生哲理:这大概就是“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要学会驾驭生活,而不让生活让压得喘不过来。
临皋闲题
宋: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 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注释
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两税:夏秋两税。
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赏析】
《临皋闲题》是元丰二年宋代苏轼在黄州所作的一首词。苏轼的这封信极富情味,不仅措辞委婉,而且令人启迪深刻。作者尽管仕途失意,谪守他乡,却情怀豁达,丝毫没有落寞之感和颓废之情。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词文上阕叙事,写夜饮醉归,家童已然熟睡,敲门不应,自己只能倚杖听江声,为下阕的抒情在时间、空间、情绪上都做好了铺垫。下阕慨叹身不由己,总是囿于名利世俗而不能逃脱,疲于宦海沉浮而不能抛却。望着夜深风静后平静的湖面,作者由衷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心情也能像湖水般平静无波,并由此产生了泛舟江湖、归隐终老的想法。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人存天地之间,就跟渺小不堪的小虫子一样,比之如同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只是哀叹人生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正如同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如同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叔本华曾有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过去的都已过去,未来的还未来临,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
佛说:“生命只在呼吸间。”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那么,赤壁在哪里呢?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人生何处不可歇。
《后赤壁赋》,人生到头一场空。
苏轼经受乌台诗案,蹲大狱,差点被砍头,幸免获释后的心路里程,从这几首诗里可见一斑。同年清明节,写《寒食诗贴》时万念俱灰,写下“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到七月写《赤壁赋》, 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生的无常,试图自已安慰自己,万事看开;到十月份的《后赤壁赋》“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生活已经步入正规,开始有了生活的情趣。再到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心中又开始有了丘壑;当读到他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一切仿佛尘埃落定。死去了一个苏轼,活过来了一位苏东坡。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宋代 ·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子瞻因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头,坐牢100多天之后,被谪贬湖北黄州任民兵自卫队副队长(团练副使)。当时苏轼刚从监狱里出来,举家迁到黄州时其实既无实权官职也算是贫苦百姓人家。在友人的帮助下,讨得当地给他在黄州东边的一块坡地里种植农作物以为生,在此地生活三年有余,因此也收获了东坡居士的雅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本句出自其作品《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也算得上是苏东坡诗词中最为经典的词句之一。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代 ·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市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hú):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该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正常人是心中郁闷,无法开心。但苏轼依旧洒脱旷达,根本没有把贬放在心中,而是沉醉在自己的快乐世界里,笑看人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苏轼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也能够唱出如此豪迈奔放的词曲,没有博大胸怀之人,就没有如此大的格局。
万丈红尘一把土,还有谁能记得谁?人生都是匆匆而过,唯有天地永恒,人生短暂,所有人都会化为飞烟,消失在无尽的宇宙之中。
人生唯有留住生命中最美丽灿烂的亮点,才能够成为永恒,才能闪耀着历史的夜空。苏轼诗词中的豪迈浪漫气魄,必将与历史永存。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恰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即便我身着粗布衣裳,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心中装满了诗书知识,这份内在的修养也会让我的气质自然而然地显得高雅不凡。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读书定义为最高尚的行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挚友侃侃而谈,在跳动的文字里,我们会感受到那些文学大家的激情和洒脱;我们会体味到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睿智和超然;我们还能领略到历史的云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超越时空,与古人娓娓对话,与伟人促膝长谈,让书香,尽情滋养心灵……
书海浩瀚,即使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所以,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去读。冰心也说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因此,读书首先要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告诉我们要品读经典书籍,汲取前人智慧。龚自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彰往而察来”。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鼓励我们要多读各学科书籍,理论联系实际。
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讲的是学习路上没有捷径,“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讲的都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后世更有集大成的王国维,总结前人经验将读书方法概括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境界,勉励读书求学者应当“志存高远”、守住寂寞、勤奋刻苦、善学善思、善作善成。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有个好友叫董传两人经常来往。董传生活非常的贫困,平时就用绳子绑住头发,身上衣服也是由粗布制成。
但董传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尽管他衣着简陋粗糙,可举手投足间却不卑不亢,气度不凡。
公元1062年,苏轼前往汴京,临行前与董传话别,便写下了这首赠诗,从那以后,在董传的影响下,苏轼也整日手不释卷。
在书籍的熏陶中,他的精神得到滋养,内心也永远保持着一份豁达与洒脱。次后无论遭遇什么,苏轼都宠辱不惊,笑看风云,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变其气质”。所谓气质,不是金钱装点出来的福贵,也并非长相呈现出来的靓丽,而是一个人独特的品质和魅力。一个人的气质,就是他内心状态的外在呈现。
读书就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你的言行举止。博览群书的人,无论其外在修养,总是让人感动舒服。
于丹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书,就是一次对精神和生命的化妆。
当你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气质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