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南农业大学:让“三农”思政课“声”入人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7:10:00    

“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近日,一首《禾下乘凉梦》在湖南农业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悠扬响起,拉开了一堂别具一格的思政课序幕。

自2021年起,湖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思政+三农+艺术”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了集沉浸式、互动式、启发式于一体的新型思政教学体系,让思政课变得“实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作为涉农高校,湖南农业大学深知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吸引力不足、实效性不高。这些短板长期制约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胡艺华对此深有感触。他回忆起一次思政课上,全班学生无一携带教材,大多数人低头玩手机,这一幕让他深感痛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课堂!”胡艺华认为,要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课堂必须大改革。

改革首先从内容入手。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型“三农”人才的重任。胡艺华认为,思政课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特殊地情、校情、学情,提升教学的鲜活度、趣味性和共情力,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为此,湖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创新团队在每次思政课前都会集体讨论,精选主题,身边的“三农”人物、故事、建筑等都成了教师们的讲课素材。

学校思政课教师杨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介绍了教学创新团队如何以“洋种子”背后的真实案例为导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种子安全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当我展示中国80%的蔬菜种子依赖进口,每年因此支出32亿元的惊人数字时,学生们都深受触动。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要将学校对面的岳麓山国家实验室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种业实验室的重大意义。”杨芳说。

为了让学生更亲近“三农”,湖南农业大学还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学生前往浏阳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通过与农民面对面对话、心连心访谈,学生们收集了一大批契合思政课教学需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第一手素材。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浏阳市葛家镇‘辣椒大王’杨意红祖孙三代从事辣椒种植,培育的‘鸡肠子辣椒’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故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湖南农业大学学生郭一澄和记者分享道。

除了内容的改革,形式的创新也是湖南农业大学思政课的一大亮点。教师们认为,“三农”思政课要想上得好,不仅要有泥土的芬芳,也要有艺术的美感。

为此,学校充分利用100多首关于“三农”的原创歌曲资源,如《爸爸叫我上农大》《中国椒傲》《梦回大木源》等,将这些歌曲融入思政课堂,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学校还通过微电影、戏曲、摄影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每堂课都安排了学生团队进行5分钟的时事热点汇报,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所学理论发表观点。”杨芳介绍,学生在课堂上从国际局势说到神舟十九号成功发射,再说到《哪吒2》的爆火。“学生们眼光独到,思维敏捷,演讲精彩纷呈,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自2021年起,“思政+三农+艺术”的教学新模式在湖南农业大学整体实施。这一模式的构建彻底改变了思政课单调、刻板、枯燥的旧形象。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和参与度、活跃度、满意度明显提升。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思政课耳目一新、有声有色、情理交融、“声”入人心。

“以前总觉得思政课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总喜欢坐到后排,但现在对思政课越来越有兴趣,每次上课都要‘抢前排’。”学生李伟娇说。

“思政课就像一颗种子,不经意间就在我的成长途中发芽开花。”学生李燕姿在研究生面试时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三农”相关专业时,她首先想到的是那首《爸爸叫我上农大》中的歌词:“献身三农,兴我中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余杏 通讯员 李苗 李晗枫)

作者:余杏 李苗 李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