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岭上育新风】清明新风在兴安:一束花香寄远思,文明画卷映北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23:26:00    

春风轻拂,兴安大地草木萌新。当清明时节与文明新风相遇,兴安盟正以一场移风易俗创新实践推动“烟火缭绕”向“心香一瓣”悄然转变,全新的祭扫方式既延续了清明“慎终追远”的节日内涵,更绘就了兴安盟文明新风新画卷。


红城传书:跨越时空的对话


苍松劲柏,英魂长存。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烈士陵园,千余名师生手持白菊面向烈士纪念塔庄严宣誓。铿锵誓言,激荡灵魂、响彻云端。陵园外,一场民俗变革同步进行:素菊替代纸钱、书信寄托追思。乌兰浩特市天骄街道的时空信箱前,一封封家书信笺被郑重投入信箱,字句间流淌的不仅是思念,更是对文明祭扫理念的认同。首次开启的“云祭扫”通道更是让思念无远弗届。点击屏幕,异乡游子可以通过中华英烈网为烈士献上虚拟花束,在数字空间聆听烈士事迹直播。春日的红城,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缅怀英烈的深情与移风易俗的实践相互交织,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共交融的清明画卷。


群众往“时空信箱”投递家书


乌兰浩特市学生敬献鲜花


乌兰浩特市居民签订《文明祭扫承诺书》


青松证史: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的春风里,兴安镇党支部旧址的木门吱呀作响。1946年十位农民党员秘密会议的场景在展厅复原,小讲解员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将游客带回减租反霸的峥嵘岁月。不远处烈士陵园中,晨露未晞的花束铺满碑前,既有古稀老人颤抖指尖摆放的秋菊,也有少年系着红领巾献上的蒲公英。当春风掠过镌刻着英烈姓名的石壁,簌簌声响宛若历史的呢喃——文明祭扫不是遗忘,而是让红色记忆在花香中愈发鲜活。


在兴安镇党支部陈列馆内,小小红色讲解员正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述党支部成立的过往


鲜花寄语:纸钱化蝶成春景


在阿尔山公墓入口,市民王女士用怀中的黄纸换得三支素菊。“以前总觉得烧纸才能传递思念,现在明白花香更能长存。”轻语间,她将白菊轻放在父亲碑前,花瓣上的晨露与眼角的晶莹悄然相映。这样的转变背后,是民政部门精心策划的“纸钱换鲜花”行动:20处兑换点如同文明驿站,市民可以免费用纸钱兑换鲜花,志愿者们还耐心地向过往群众讲解传统焚烧引发的火灾风险隐患和空气污染问题。当纸灰蝶化为漫山花海,阿尔山市用实践证明:最深的怀念,从不需要浓烟佐证。


开展“鲜花换纸钱,‘唤’出文明祭祀新风尚”主题党日活动


向群众讲解文明祭祀方式


童笔绘心:水墨丹青续文脉


扎赉特旗图牧吉镇小学的画室里,孩子们正用五彩画笔勾勒清明意蕴,于一笔一画间传递着感恩思源之情。“老师说清明要‘祭之以礼’,我想画下草原儿女对自然的敬畏。”走廊展板上,孩子们的创作令人动容:当作文本上工整写下“英雄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春风中永不消散的花香”,我们看见传统文化正以最灵动的姿态,在少年心田生根发芽。



学生们将清明节的追思之情、文化之魂绘于纸上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当清明不再与烟火纠缠,当追思化作漫山遍野的生机,兴安盟正以创新实践诠释:最深的缅怀,是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舞;最好的传承,是让文明新风与青山绿水同辉。



记者:张富饶 王越 武跟兄 包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