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互联网上刷到了一个新词“慢脚文化”。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短视频里,未成年人当起了精神小妹,穿着暴露、辍学怀孕,甚至扮演起了青春疼痛文学主角,躺进臭水沟里模仿水母漂浮,点赞数还不少。
出格的行为、夸张的风格、畸形的审美,让人不禁感叹,简直是“互联网迷惑大赏”,这帮小孩怎么什么都来啊!更可怕的是,这些祖国的花朵们还将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奉为圭臬,在穿着、语言、行为上模仿着他们眼中的成人世界,甚至形成了“18岁没生娃就输了”“当网红比上学更好”的论调。
最魔幻的是,当一些网友质疑未成年人结婚生子违法,他们却毫不在意,甚至反驳说:“那又怎样?起码我生下来了,总比打掉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这些视频影响,开始大力推崇、亲身参与到视频的创作中,试图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当“慢脚文化”在网络空间蔓延,无疑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他们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感的姿势越来越扭曲,该反思的不仅是家长和学校,更是整个互联网生态。
作为“慢脚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平台不应为流量任其野蛮生长,让算法机制成为荼毒青少年的武器。监管部门则应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建立网络实名制、账号封禁等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家长和学校也应携起手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真伪,学会保护自己、明辨是非。
我们当然理解青少年对“长大”的渴望,但真正的成长是心智的成熟,是学会对生命负责,而不是把无知当个性,用自毁来证明存在感。真正的星辰大海,永远在知识的书本里,而不是某个短视频的点赞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