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无限”中找到可能的方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40:00    

在这里,一切都是学生的。

当教室被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样子,当学生自主决定研究的项目,当对话话题指向学生的内心——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希望将学习和生活都还给学生。“学校把学生比喻成‘小海豚’,那么学校就是‘小海豚的无界乐园’。”教育学者顾明远这样评价。

怎样帮助这些可爱的“小海豚”在学校这片汪洋中自由遨游?学校党总支书记杨春芳表示:“‘小海豚’有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包括各个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潜能。”

童年是最美好的,也是最精彩的,如果过多限制学生发展,只能扼杀他们童年的想象;当然,“还给学生”也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学校需要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在“无限”中找到可能的方向。

于是,“儿童群落”的概念应运而生。“我们以激活儿童‘思维涌现’为目的,建构‘思维涌现型大课堂’,开展儿童群落活动,全面探索综合育人方式和支撑机制,激活学生的‘无限可能’。”杨春芳解释。

儿童群落的核心是“向儿童”,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无畏创造者、无疆行走者、无限热爱者、无尽探索者、无碍交往者、无涯学习者”。

“儿童群落活动可以分为六大类:儿童创造教室、儿童行走版图、德性涵养家族、儿童研究社区、儿童对话中心、儿童超越计划,包括主题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校长陈汉珍表示。

无畏创造,无疆行走:把空间还给学生

墙面、飘窗、书架……教室的每一处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场所——是的,学生不仅是教室的使用者,更是教室的创造者。

招募成员、组成团队、提出需求、商讨方案,在这些环节之后,学生还要预设“需要准备的材料、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寻找解决方法并明确完成时间。与生活融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思维涌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三年级学生试图用黏土捏出课本中的角色,将这些角色放在教室的一角,打造别具一格的“立体故事会”;四年级学生希望将走廊拐角变成“星空观测站”,还希望用废纸板制作星座投影仪。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受到了保护和鼓励,但能否真正实现,却考验着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动手实践能力。

“绿色心情”项目组的学生打算将一个柜子搬进教室。然而,柜子刚被搬进来,一个学生就不小心撞坏了柜子的层板。学生看着坏了的柜子发愁,最后想到一个简单的办法:将纸杯剪一圈后垫在层板下面——小小的纸杯竟然可以承重。修好的柜子里放些什么呢?学生利用废旧洗衣液瓶做了两个置物篮,经过划划刻刻、涂涂抹抹,两个置物篮分别变成一只“天鹅”和一弯“新月”,分别放置口罩、纸巾等用品。

每一次“创造”都是成功的体验,学校进一步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的创造思路,分享他们的创造故事。

“正能量加油站”项目组分享道:“从酝酿、沟通、调整到选购材料再到教室改造,我们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大家喜欢我们创造的教室是最大的收获!”“探秘宇宙”项目组讲述了曲折的创造过程:“我们的意见经常有分歧,会努力说服彼此,也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副校长刘洁看来,“儿童创造教室”群落的价值在于通过空间重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学会情绪管理、协作创新,实现‘环境育人’”。

育人的环境不仅仅在校内,“儿童行走版图”群落将课堂延伸至校外的山河大地。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行走路线:一年级走进古镇木渎,与乌米饭制作技艺传承人方伟锋面对面交流;二年级走进昆曲的发源地昆山,通过参观、浏览、互动感受昆曲文化;三年级走进姑苏非遗传习堂,学习仿古铜炉的制作工艺,感受铜炉文化的历史和魅力;四年级走进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园林,开启“苏州园林”研学之旅,体验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情趣;五年级走进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的“祯彩堂”,了解缂丝的织造方法;六年级走进铜胎掐丝珐琅制作地,沉浸式体验制作掐丝珐琅的过程。

这一组“行走”以非遗文化为主线,学生用脚步丈量数千年的文明。“我们希望以真实情境激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为学生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副校长何康说道。

无限热爱,无尽探索:把合作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实现学生主体,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健全心智、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家族”文化对于提升凝聚力和荣誉感非常有效。于是,学校设计了“德性涵养家族”群落,将所有学生按照班级的顺序重新组织成各个家族。“每个年级的(1)班组成一个家族、(2)班组成一个家族……以此类推,结合学生成长中的德育目标形成十大家族,分别以‘礼、孝、和、责、诚、勇、毅、俭、智、仁’命名,这样的纵向组合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活动中互学互助、共同成长,构建‘家’一般温情的校园生活。”德育主任张馨霞解释。

每个家族都有每个家族的任务,这些任务都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比如,礼家族开展“今天你微笑了吗”活动,责家族开展“我是家乡代言人”活动,智家族开展“一杯水的容量”活动,仁家族开展“小小志愿者,大大一份爱”活动,俭家族开展“我们一起去秋收”活动,等等。

“你能区分水稻与大米吗?”在俭家族的“我们一起去秋收”活动中,学生到田间去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合作完成“水稻调查表”,进而制作准确生动的“水稻身份证”。“俭家族中既有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也有一年级的弟弟妹妹,高年级学生自然会承担起照顾低年级学生的责任。”张馨霞笑着说。

下田割水稻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体验,他们先设计、绘制自己的特色草帽,然后学习镰刀使用技巧,还创编了一首割稻儿歌:“身子要蹲下,适度往前倾,左手握稻根,右手拿镰刀……”在活动的展示阶段,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整理成文,以主题展示的方式进行阐述,还会评选出“最佳割稻者”并将“最佳者”的照片张贴在“劳动榜”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秋收活动,我们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也明白了节俭的意义。”一名学生感慨道,“我们还要开展一系列‘节俭大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养成节俭的习惯,毕竟我们是俭家族嘛!”

家族任务大多是“必选项目”,为了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成立“儿童研究社区”,让学生自己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组成项目组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知识的学习并非终点,我们始终致力于向儿童、向世界、向未来的实践探寻,让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思考,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张馨霞说道。

“我们学校周边有马路、商铺、菜场,许多噪声会传入学校,后来我发现大家都对噪声苦不堪言,怎么做才能减少噪声对学校环境的影响?”学生滕俊博的苦恼引出了“防噪环保房间”这一研究项目。于是,他与7名同学一拍即合,组成了“降噪特工队”,科学教师乔薇、语文教师王馨曼成为他们的“军师”,苏州大学光电学院教授曲宏、肖仲喆也受邀加入“智囊团”。

学生搬来硬纸板、木板、玻璃、KT板,像侦探般对比数据:KT板轻便环保,防噪效果三颗星;玻璃隔音虽好却笨重危险。最终,KT板以综合优势胜出——但首次制作的模型仅降噪17分贝,连组员的说话声都盖不住。

“抛物面能反射声波!”一次物理课上,学生林源鑫灵光乍现找到了新思路。他们尝试将KT板弯曲成弧形,却发现脆弱的材料一掰就断。数学教师开始点拨“割圆术”——将KT板切割成细条并拼接成近似曲面。学生恍然大悟,实验室里剪刀与胶枪齐飞,终于让模型穿上了“弧形铠甲”。更妙的创意则在编程课上诞生:学生沈倚正提议用单片机控制警示灯,当噪声超标时红灯闪烁——经过整整两周的失败,警示灯终于在85分贝时猛然亮起,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最终,这个融合KT板、鸡蛋棉吸音层、气泡膜减震底和智能警示系统的模型,降噪效果跃升至42.96分贝,比初代提升了139%。推介会上,滕俊博现场演示:当模型罩住吵闹的音响,室内瞬间安静如图书馆。“这个诞生于校园噪声困扰的项目摘下了‘国际StarT’中国区优秀项目展评一等奖。”乔薇介绍,“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让知识从课本迁移至真实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主体性是“思维涌现型”课堂的核心和前提,学校重视创设惬意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进阶式深度学习,宽容学生在探究性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珍惜并不断培育学生的灵慧之气。

无碍交往,无涯学习:把成长还给学生

成长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对话则是访问心灵的通道。“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乃至人类命运问题,我们希望让儿童与儿童对话、与成人对话、与社会对话,通过对话帮助他们建立一种通透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学校德育处副主任温彩虹说道。

关系的通透性是思维涌现的表征,教师会把“出场”的舞台更多留给学生,还要当好学生的“后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支持他们提升思维、超越自我。

在“儿童对话中心”群落中,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对话任务,比如二年级的“我约老师来谈心”、四年级的“劳模在我身边”等。10岁,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节点,学校为这些学生设计了“十岁成长仪式”对话活动,紧扣“生命”这个主题词,让学生在一次次与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感受生命的暖意,体悟成长的味道。

“十岁成长仪式”分为三个层次的对话:对话生命、对话父母、对话未来。从“生命缘起”着手,专家为学生讲述生命的起源,解释每一个人类个体是如何从细胞成长为婴儿的,学生也知晓了母亲在孕育自己过程中的辛苦和伟大,初步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接下来,学生通过一份账单、一次追忆、一次寻访、一次寻找、一封家书等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最后,学生举办一场“成长派对”,写下对未来的承诺和期许——这是与未来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

学生用“3650天陪伴”“142本共读绘本”等数字丈量父母之爱,又整理出婴儿服、乳牙盒等物品,亲子共写的家书成为情感催化剂——一个孩子在给父母的信中坦言:“我曾经不理解你们对我的严格要求,如今才感受到,这是多么深挚的爱啊!”成长仪式当天,一封封信件被装订成册,墨迹与泪痕交织成独特的成长印记。

对话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敬畏生命的意义,充分体验成长历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将这些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愿景目标,每天超越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儿童超越计划’侧重于对学生生命力、生活力的培养,活动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游戏、一个实验都可能悄然改变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成为了不起的超越者。”德育处副主任王昆说。

每个年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超越方向,低年段要做到“讲卫生、爱运动、作息规律”;中年段要做到“完成日常生活的简单任务,建立自我管理意识”;高年段要做到“制定自我管理目标,养成时间管理习惯”。这些“超越”并非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综合性任务完成的。

一年级的“时光魔法盒”活动是从“照片变变变”环节开启的。学生拿出幼儿园大班的照片与如今的模样并列展示,他们纷纷惊呼:“我的牙齿掉了两颗”“我长高了5厘米”!教师通过情景剧引出“时光魔法盒”的功能,学生兴奋地分享准备存放的宝贝:乳牙、录取通知书、妈妈手折的纸青蛙……随后,学生动手装饰“魔法棒”,将“学会系鞋带”“交到三个朋友”等成长目标绘制成彩色图案,郑重地放入盒盖卡槽中。随着学期推进,魔法盒逐渐充盈。有的学生存入人生第一张“劳动小能手”奖状,有的珍藏被教师拥抱的照片,还有的将写着“今天跑步摔跤却没哭”的便签折成星星。学期末的展示环节,魔法盒成为成长教育的活教材:一个盒子里躺着断成两截的短绳,主人解释“跳绳考试没及格,但体育老师说坚持就有进步”;另一个盒子里装着3D绘画铅笔,记录着孩子与父母共度周末的情景。教师还发现,许多学生将“班级岗位工作牌”“社团组长证书”视为珍宝,“这些物件背后是责任意识的萌芽”。

“无畏、无疆、无限、无尽、无碍、无涯……这些关键词都指向‘思维涌现型大课堂’的独有特质:课堂的开放性、关系的通透性、学习者的主体性。”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六个儿童群落构成‘思维涌现型大课堂’,既独立深耕又协同共生,让学习成为‘向世界发问、与未来对话’的终身旅程。”陈汉珍总结道。这种以儿童为指向、以实践为路径的教育探索,不仅重塑了校园生态,而且诠释了教育意义。正如杨春芳所说:“教育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无限’中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底气与光芒。”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8版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