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成立30年:我们的方向,在希望的田野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梅 应磊

绍兴嵊州,农创客周丹今年在家庭农场种下60多亩水果玉米。前两年周丹小范围试种,水果玉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单根售价不低于8元,“水果玉米+水稻”的种植模式,让种粮更出效益。

在当地,周丹的师傅、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过永华的名字响当当:他最早尝试引种水果玉米、带头创新轮作模式,还在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资助下,年年举办鲜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近5年培训了约2000人次。

“田野故事”的引线就此埋下:一批敢闯敢试的农民钻研新技术、引种新品种、鼓捣新模式,他们的田头创新被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挖掘、关注和扶持,很多“小而美”的项目得以长成一方优势特色产业,一些“土办法”也被总结提炼、通过民办农技推广平台扩散开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力。

这是独属于浙江的农业科技发展经验。成立于1995年的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农业技术推广为目的的省级民间非营利性公益基金会。秉持“扶小、扶新、扶优、扶农民”的思路,过去30年,基金会持续奔走在浙江田野间,与政府部门错位互补、衔接配合,“助燃”农业科技创新之火。30年来,省、市、县(市、区)三级基金会共有8亿元以上资金投向基层农技推广。

授业解惑,培育农技推广平台

在四川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龙泉村,村民张茂祥有另一个身份:甲鱼养殖基地技术员。两年前,张茂祥来到杭州,在龚老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学习近3个月,掌握了甲鱼生态养殖的整套流程,而后采购了一批中华鳖,回到家乡发展富民产业。

包吃住,免费传授中华鳖养殖技术……这些年,从龚老汉走出去的学员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谈起创业创富故事,集团创始人龚金泉感慨:“农业技术推广平台让更多农民有了研学途径,哪像我们当年,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上世纪90年代,龚金泉在一片滩涂上开启创业,几经波折,最终育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中华鳖良种。正因为此,“龚老汉”乐于让后来者少过几个坎儿,连续6年通过基金会的省农技推广平台为养殖户们授业解惑。

资助培育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帮助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技能,是基金会的主要工作之一。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省基金会对每个平台项目第一年资助20万元,第二年至第五年视运行效果每年再资助5万元,效果特别好的再资助一年。

进入4月,“红美人”柑橘陆续进入盛花期,象山甬红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顾品带着技术团队“出没”于各地柑橘种植园,手把手教导果农疏花技巧。

在顾品的果园里,栽种着国内培育的首棵“红美人”。作为浙江第一代“红美人”种植户,顾品从嫁接、试种到摸索、熟识“红美人”的脾性,逐渐掌握了一整套“红美人”设施栽培的实用技术。随着这一高效益柑橘品种的推广,来找他学习种植技术的果农越来越多,公司门口几乎变成了一个设在橘园旁的“田间学校”。

看中顾品这满身技术,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与公司种植基地开展平台项目合作。2023年,“田间学校”设计了教学课程、充实了师资,还通过场地实训教授季节性实用技术,每期都有几十名全国各地的橘农前来学习。

优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民办农技推广平台项目为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平台项目对我们钻研田间技术是莫大的鼓舞。”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说,合作社每年引种三四个新品种,研究对应的栽培技术,“这些小体量的尝试一旦成功,对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有很大好处。”

嘉兴葡萄种植起于南湖区大桥镇,朱屹峰是镇上第一个种葡萄的人。1991年,他从新闻里听说金华成功种出了“乒乓葡萄”,马上买火车票去当地学习,没想到这一试就是5年,这让他意识到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重要性。

那些年,朱屹峰自己报名参加过不少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最远的一次跑到了新疆。后来试种提子葡萄,他又买了一张火车票,到山东寿光学大棚技术,用毛竹片搭起的简易大棚,一改浙江葡萄“风餐露宿”的景况,长三角各地的农科院都来学习设施栽培新模式。

葡萄种出了高效益,从田头总结经验教训,朱屹峰开始编写教材、为农民授课。2012年,合作社引种“阳光玫瑰”,当时嘉兴葡萄种植户的亩产已有万元,很难说动大家尝试新品种。在基金会的支持下,2018年,合作社向有意愿种植“阳光玫瑰”的村民免费提供种苗。次年,更换品种的农户亩均收益翻番。

而今,嘉兴的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10万亩。合作社实施民办精品葡萄产业园平台项目、提升葡萄精品率,还更新储备了一批“种子选手”,比如试种第六年的“夏日早峰”,6月上旬就能成熟上市,填补了嘉兴地区优良早熟葡萄的市场空白。

把一个人的摸索变成一群人科技兴农,至2024年,基金会已资助省和省市共建民办农技推广平台122个,开展各类短期技术培训20余万人次。如省基金会资助的温州“青蟹室内公寓式养殖”项目不仅在省内遍地开花,在广州、上海也建立了示范基地。

象山甬红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顾品(右三)为农户讲解“红美人”栽种技术。受访者供图

扶小扶新,孵化“不起眼”项目

初看“不起眼”,扶起来了就是大有裨益的新技术、新产业。这些年,基金会发挥“孵化器”作用,对一批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农技项目给予连续跟踪和资助扶持。

35只笼子共750只虾,每只虾一次繁育周期平均产出400个虾苗,一口虾塘能一次性产出价值20余万元的虾苗。走进海宁鸿海养殖有限公司的红螯螯虾“产房”,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什么叫“亩均论英雄”。

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占地100余亩、虾苗繁育规模全国居首的农业企业,2015年还只有一个不足300平方米的“车间”。“基金会在关键时刻扶了我们一把,让企业得以迈上新台阶。”企业负责人钱豪杰说。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引入国内后因苗种人工繁育难度高,产业发展规模一度受限。2007年起,钱豪杰“死磕”技术攻坚,连续两年在厂房打地铺。技术突破后,苗种供不应求,但碍于场地规模,鸿海难以施展,经基金会的牵线协调,企业拿到了土地指标、建起新厂房,又陆续开展“大规格苗种繁育”“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秋繁苗养殖”等生产试验。

如今,鸿海在全国发展了15个繁育基地,虾苗年繁育能力达6000万尾,占行业工厂化繁育精培苗的八成以上,还与省农科院战略合作,开展红螯螯虾品系的群体选育、基因选育工作。

扶持一家农业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意义不局限于企业自身。嘉兴是浙江“粮仓”,2009年起,嘉兴市基金会就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探索资助多种“水稻+”稳粮增效模式。

2020年起,海宁市基金会连续4年为农户提供每亩田500元的资助,推广澳洲淡水龙虾—水稻共作模式,从60亩的试验田起步,澳洲淡水龙虾爬进了3500亩水稻田,带动农户亩均产值达1.45万元。

“农户增收的迫切需求,是基金会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动力和基础。”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理事长俞仲达说,很多农业技术标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基金会可以发挥“扶小”“扶新”优势拾遗补缺,灵活地验证这些项目的可行性。

比如稻鸭共育模式,2002年绍兴率先试水,当时“苗头”还很小,基金会牵头组织稻鸭共育品尝会、开展技术和产业化研讨。2004年初,省基金会向省政府呈送《关于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新技术帮助粮农增收的建议》报告,而后由农业主管部门进行新技术研究和推广。

根据浙江人均耕地少的实际,2011年起,台州市基金会把创新发展“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列入工作重点,在全市形成了五大类型80多种新型农作模式。后来省基金会在全省选定一批重点乡镇开展新型种养模式示范、举办“千斤粮万元钱”模式经验交流会,推动该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

把资助农民群众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项目作为重点,基金会持续助力浙江特色产业种养规模扩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桐庐县富春江镇金家村是浙江第一个规模化种植凯特杏的地方,可杏树引种多年只见花不见果,愁坏了种植户。2020年,桐庐县基金会得知这一情况,带着技术员、种植大户到专门培植凯特杏的山东果树研究所取经,向当地的凯特杏种植大户学习技术。2022年,凯特杏迎来大丰收,亩产值达4.5万元,“北杏南种”的共富故事就此开启新篇。

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基金会共资助实施新型农作制度试验示范项目6385个,项目亩均产值达到1万元左右。

奖励农民,激发首创探索精神

温州苍南马站镇,中魁顿丽桑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秋丽最近正忙于今年第二波桑葚的采摘。你没看错,其他地方4月中旬才能采摘、采摘期只有一两个月的桑葚,在这里打破常规,采摘期可分三茬,从10月延续至次年6月。

这项技术创新的“开头”很偶然:2020年,为避免一人多高的桑树影响到邻居家的番茄,郑秋丽、林言顿夫妇把桑树枝条往地里压了压。没想到,这一压,桑树结果更早,果实也更多了。

压枝,能让桑葚提前一个月成熟。得知这一消息,温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来田头调研。郑秋丽记得,基金会选取同一点位,隔一段时间就来观察,持续跟踪一年、确认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后,开始资助夫妇俩的田间研究。

摘叶、打顶、剪枝、压枝、折枝……夫妇俩追踪桑树生长的全过程,对每一环节都进行试验。2023年,他们再次突破技术壁垒、延长桑葚的采摘期。凭借桑葚促早延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24年,郑秋丽获评省农技推广基金会“鲁冠球农业科学奖”杰出人物。“我们农民的努力能得到认可和鼓励,心里特别骄傲。”她说。

为农民颁奖,这是基金会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奖励什么?农民的首创精神、探索精神。

2018年,过永华引种“雪甜7401”玉米新品种时,专家曾劝他谨慎:这个品种在浙江试种好些年,亩产始终没能突破300斤。没想到阴差阳错,当年嵊州雨水多,玉米秆抽穗期“身高”就突破1.52米,这让他初步得出结论:种鲜食玉米,得有水。

第二年,过永华家里4个人,每人分得50亩“责任田”,各人各法,记录玉米的长势、施肥情况、沟渠放水情况,一轮轮的田间试验,让过永华找到了“关键变量”,最终在2022年创造了鲜食玉米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250.95公斤的浙江纪录。

调动、激发农民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基金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贴近市场所需的好技术得以推广复制。其中,“鲁冠球农业科学奖”关注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人物,“宝业奖”表彰技术推广优秀项目。

这也解释了这一全国唯一的社会组织为何会生于浙江、长于浙江。1995年,面对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的情况,老领导铁瑛、李丰平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我们的呼吁:大家都来为农业技术推广出把力》一文,倡议成立“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这一呼吁很快得到了鲁冠球、庞宝根等一大批具有“三农”情怀的民营企业家的支持和慷慨解囊。据统计,30年来,先后有80多家浙江企业、单位向基金会主动捐款,其中万向集团、宝业集团分别捐资3000万元和3100万元。

至今,浙江已实现全省11个设区市基金会全覆盖,各地民企薪火相传,设置了一批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奖项。如温州市农技推广英才“一鸣奖”、绍兴市基层农技推广“海丰奖”、金华市农业技术推广“步阳奖”等,今年,宁波甬优种业有限公司支持设立的宁波农业技术推广“甬优奖”也将新加入队列。

坚持挖掘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多农民的发明创造还在被发现、支持和推广——

在温州,五福山生态农场有限公司针对猕猴桃、黄桃、葡萄、柑橘等成熟期水果易遭吸果夜蛾危害,采用物理诱杀技术研发“夜蛾通缉令”,已让全国1万多户种植户受益;在平湖,得稻家庭农场的小麦播种机械一体化轻简技术示范项目,整合了多个作业环节,不光降本,还提高了小麦出苗质量,刷新浙江小麦亩均单产纪录。

30年间,大地回响,一个个浙江“田野故事”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在“水果玉米+水稻”的种植模式基础上,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稻—鹅”订单养殖模式进一步挖掘农业绿色发展的潜力。受访者供图

【专家观点】

持续完善独特的农技推广机制

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已走过了30年历程。

30年来,基金会始终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方针,按照“扶小、扶新、扶优、扶农民”思路,在资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民办农技推广平台项目和奖励基层农技推广先进人物以及优秀农技推广项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

强化体系建设,我们搭建了一张覆盖全省11地市的农技推广“网络”。省、市、县(市、区)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三农”战线上的“老兵”,一批又一批“老三农人”驰而不息、接续奋斗在农技推广战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以工促农”,我们探索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农技推广筹资机制。基金会成立以来得到全省众多民营企业的支持,我们通过基金保值增值资助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农民群众,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典范,树立起浙江民间社会组织的品牌。

30年来省、市、县(市、区)三级基金会共有8亿元以上资金投向基层农技推广,成为浙江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这样一支新型的公益性民办农技推广队伍可以与国办农技推广体系错位发展、拾遗补缺。接下去,基金会将坚持走国办与民办相结合的道路,持续完善这一独特的农技推广机制,为推动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 骆建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