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细雨绵绵,为河口披上了一层新绿。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香蕉、油梨、青柚等作物相继进入了盛花期,种植地里,研究员们正忙着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开展日常的各项监测工作。
“我们所是1953年成立的,最开始主要做河口主导产业天然橡胶的种植培育。”跟着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王树明的脚步,一处广袤碧绿的橡胶林映入眼帘,这里保存了云研77-44、热研8-79等核心品种橡胶,180余亩胶树长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随着研究方向的扩展,我们所从最初的以研究天然橡胶为主,逐渐转变为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研究,目前我们也致力于做芒果、菠萝蜜、莲雾等热带新品种的培育,以及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王树明正在查看青柚生长情况
俯瞰研究所,一块块整齐的绿地如玉石般铺陈,这里现如今培育了约200种热带经济植物,保存了10000余份种质资源,占地面积5200余亩,可以说是一座丰富的热带作物宝库。捻起一片叶子,王树明仔细观察着,笑说:“这些都是我们长在树上的‘论文’!”
河口热区资源丰富,河口香蕉作为河口的支柱产业之一享誉多年,而枯萎病也是香蕉种植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为此,研究员们经过多年努力,选育了红研一号、云粉一号、滇蕉一号等6个新品种,“截至目前,研究所共保存了204份香蕉种质资源,占全国香蕉种质资源的95%。同时,河口的又一产业名片的‘菠萝蜜’也在这里培育,这儿也是全国唯一的菠萝蜜种质资源圃。”王树明说。
传统支柱产业有了保障,各类新品种热带经济作物也正在焕发生机。研究所结合河口气候优势与地理条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成功自主选育了柚新品种“云青1号”,2024年8月,研究所将“云青1号”品种权转让给了河口丰合热带果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标志着“云青1号”实名入驻河口,河口青柚产业发展开启新征程。

研究所培育种植的黑糖芭比莲雾
进入春季以来,研究所种植的黑糖芭比莲雾也迎来了丰收。基地里,来自各地的收购商正将饱满晶莹的莲雾打包装车,销往各大城市,“我是通海过来的,这里的莲雾口感清甜爽脆,水分充足,在我们那边十分畅销!”收购商杨玉芝说。
研究成果得到了肯定,王树明脸上的笑意又深了几分。春雨滋润下的莲雾果皮透亮,随手摘下几颗,大家在地里就分享起来,研究员田琴笑着说:“再过段时间,所里的释迦果、菠萝蜜也要挂果了,马上就能实现‘水果自由’了!”

邓成菊(右)正在查看椰枣苗生长情况
“叶片长度要记录详细。”研究员邓成菊和她的团队正在观测一株新品种作物。今年3月,原产自西非和北非,盛产于阿联酋的热带作物“椰枣”在研究所定植,研究员表示,目前国内售卖的椰枣多依赖于进口,价格高昂,河口县具有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适合进行椰枣鲜食种培育。“我们河口是云南省第一批四个试种点之一,也是红河州第一个试种点,总共定植了350株椰枣苗,大约到三年以后会进入投产期。通过这个试种实验,我们筛选出适合于湿热、低海拔气候环境种植的椰枣的品种,为后续河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品种支持。”邓成菊说。
看着不远处连片长势良好的果树,王树明的话语饱含深情:“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一代又一代研究员倾注心血培育成功的,是非常珍贵的资源。”

研究所繁育的香蕉幼苗
春风拂过绿野,累累硕果已悄然孕育着河口的未来。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株作物,都交织着科技与汗水,也映照着热带农业发展的蓬勃之路。丰收的故事,随着这些“绿色宝藏”,写在了边疆的四季里。
图/文:宁若萱 杨文广
通讯员: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田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