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有韵,汾水含光,毗邻高校的“晋创谷·太原”犹如春枝绽绿,建设发展强势起步,引领态势初步显现。
作为全省首个落子的晋创谷平台,运营15个月以来,367家团队(企业)申请入驻,255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申请知识产权808件,签署各类合同金额4.71亿元、实现营收1.96亿元……太原以“先行先试”为使命,聚全市之力建平台、引人才、优服务、促转化、育企业,成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谋创新 激发创业热潮
万事开头难,难在是否能目标清晰、保持定力、善作减法。
与传统开发区强调生产功能不同,“晋创谷·太原”更注重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优化和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运营团队从一开始就拒绝“什么菜都往篮子里装”的粗放式发展思路。
在规划园区重点产业方向之初,工作专班便深入研究了太原的产业优势、能源优势和创新资源优势。在已达成入驻意向的270家企业中,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业占比超过一半,能源与新能源领域企业、半导体与新材料领域企业占比均超过20%。这一系列精准布局为“试验田”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畅通了路径。
“我们将面向‘晋创谷·太原’全方位开放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作,为科创型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中北大学校长陈钱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晋创谷·太原”的重要创新力量,该校已有42家科创企业入驻,其中3家企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60余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放眼整个科创平台,超半数项目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正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筑天地 拓展创业舞台
创业空间是吸引企业项目集聚的“硬通货”。留足发展“天地”也是创新创业的题中之义。
在“晋创谷·太原”核心承载区,创新孵化园与科创产业园平行而立,30余万平方米的物理载体,蕴藏着科创企业的成长密码。这里不仅是办公空间的一体化,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融相通。科创园一期内,通透明亮的服务大楼全面投用,7栋厂房已具备生产条件,59家企业正在已认租的厂房内实施装修改造和投产准备,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将在这里完成“中试”,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达。
“挂牌建设‘晋创谷·太原’拓展区,破解现有承载空间不足的问题。考虑先期选择太重科技大楼、太原第一实验室、国投信息产业创新园、中北高新区等区域闲置的楼宇厂房。”市科技局局长王强表示,面对数十家未落实场地企业,全力挖潜存量空间成为解题思路。与此同时,现有空间如何集约利用、科创园二期如何规划设计成为当务之急,“站在区、校、谷一体发展的视野上谋划”“让空间布局真正切合科创人才需求”,探索“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集聚生态,让“工业上楼”、建“垂直工厂”,全面提升亩均效益等一系列理念措施在这里酝酿。
优生态 培育创业沃土
杭州科创“六小龙”的崛起,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厚植创新生态的久久为功。良好的科创生态犹如肥沃的土壤,是创新主体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今年1月,高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全部迁入科创产业园配套楼服务大厅。市国投运营公司统一对接基金、银行、融担、保险、律所、财会等机构,为企业提供从招引到入驻、从融资到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服务。“所有服务都在一个大厅完成,效率提升非常明显。”一位企业负责人感叹。
对于初创科技型企业而言,融资难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晋创谷·太原”通过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保障体系,让企业吃“定心丸”。组织企业申请创新启动资金,35家企业获得省财政3500万元支持;13家企业累计获融资或银行授信9400余万元。创新应用“先投后股”模式,13个项目将获3230万元的财政支持……今年,平台还将通过天使基金、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试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长期和硬科技领域,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从政策解读到资源对接,从技术攻关到市场拓展,为打破企业间的“信息孤岛”,“晋创谷·太原”的服务专员已成为企业的“贴心管家”。“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模式,让创新生态愈加温暖有力。
今年,“晋创谷·太原”怀揣着更大的“摘星”梦:力争重点引进培育100家优质企业,建设培育省、市创新平台载体10家以上。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优增量”,为全省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力赋能。 记者 王春宇 丁 洁
(短评)
种好试验田需要有担当
种试验田就是在先行先试,没有现成的经验、成型的机制,更需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勇于探索。2023年12月22日,晋创谷在太原揭牌;同日,“晋创谷·太原”先行区正式运营,率先为各市晋创谷探索机制、积累经验、创造模式。
先行先试,前提是敢于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真正的突破。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破除“等靠要”的惰性、“路径依赖”的惯性,克服“怕犯错”的畏难心理,以“有解思维”扛起种好试验田的担当。
先行先试,关键是勇于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是外在表现,体制机制创新才是内核。要直面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堵点,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路,推动政策、资源、机制的全面优化,让各类创新要素在平台上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晋创谷·太原”这片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