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调查:清明纸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45:00    

来源:法治日报

《清明日对酒》有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千年来,慎终追远的清明传统在香烛纸灰中绵延至今。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商业资本渗透与数字技术对祭祀场景的重塑,一些传统祭祀习俗逐渐变了味道,露天焚烧失控、攀比性消费、虚拟祭品诱导充值等乱象频出,已然背离了清明祭祀的文化本义,更触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红线。

清明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祭祀活动现场,聚焦“新潮纸扎祭品”侵权、违规烧纸问题难遏、网络无纸祭品价格虚高等进行调查采访,展现传统礼俗的现代困境,探寻情理法的平衡之道。敬请关注。

街头焚烧纸钱不文明隐患多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44岁的女子张某未做安全防护,冒风烧纸祈福。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被烧毁、2辆被烧损。目前,嫌疑人张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在‘金元宝’燃烧的过程中我一直心里默念平安健康,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0分钟。”张某说,“烧完纸,我用木棍简单扒拉了一下就离开了,没有用土掩埋或用水浇灭等方式进行处理,也没有确认灰烬是否烧透。”张某离开后,未燃尽的火星引燃旁边杂草并迅速蔓延,火焰穿过铁皮围挡下方缝隙,最终引燃了旁边停放的车辆。

随着清明节临近,群众祭扫活动增多,加上春季风干物燥,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天津等地发现,夜间街头烧纸、居民区绿化带焚香等现象屡禁不止,消防、城管等部门已展开专项整治行动。

4月1日傍晚,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十字路口看到,有人在该路口焚烧纸钱,嘴里还念念有词。因纸堆面积较大且未设置防火隔离措施,导致烟雾弥漫,空气呛鼻,路过的行人纷纷捂着鼻子绕道走。记者注意到,该路口一侧是城市绿化带,附近停放着许多非机动车辆。尽管烧纸的人不断聚拢火堆,但由于烧纸量较大,一有风刮过,就会有点燃的纸张飘飞到路面上,甚至有纸片落地后仍在燃烧。

“最近晚上楼下十字路口有不少烧纸的人。每次他们离开后,路面上会留下大量灰烬,一堆一堆黑乎乎的,很影响市容,我们出去散步也只能掩鼻匆匆避开。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心里肯定不舒服。”北京居民张先生说。

除十字路口外,小区楼道、楼栋门口、街边垃圾桶旁也成了焚烧纸钱的“重灾区”。

天津一老旧小区居民刘先生反映:“清明节前后,楼道里烟雾弥漫,烧纸留下的黑灰粘在墙上,清理起来非常困难。”

“楼下的邻居在楼道里烧纸,楼上烟大得要命,在家都能闻到很大的烟味。”上海居民赵女士吐槽,因烟雾太大,和楼下居民沟通无果后,她无奈拨打了消防电话。

“邻居看到消防人员来了以后,就将东西收进房间。消防人员说,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也没有办法,最近一天内接到好几起类似的报警,只能上门劝说。”赵女士说。

上海杨浦某小区近日发生一起因祭祀不当引发的火灾事件。小区公共监控视频显示,张某在楼栋门口烧纸祭祀后,随手将未完全熄灭的纸钱灰烬倒入路边的垃圾桶,引发垃圾桶着火,附近一辆汽车的车头被烧毁。

在一些乡村的山间地头,不文明烧纸行为更加常见。

来自浙江绍兴的段先生近日因祭扫烧纸险些引发火情——在回乡给已故父亲扫墓时,他烧了不少纸钱,突然一阵风刮来,将带有火星的碎纸屑吹到不远处的枯草堆上,瞬间火星四溅,火势迅速蔓延。因为没有灭火工具,他只能用衣物扑打火焰,但收效甚微。幸好同在附近祭扫的居民听到呼救后,一起帮忙灭火,才将火势控制住。

河北沧州居民李先生在上坟地烧纸时发现,除个别近年新修的墓地外,多数年代较远的坟墓前都因为没有浇筑水泥或长期没人打理而杂草丛生。有赶时间的家庭在简单打扫后就开始燃烧黄纸,并且在明火未完全熄灭时就已离开现场。

“近日风很大,如果风吹火星到其他地方,那多危险啊!”李先生说。

天津某村一村民连日来都在村口做防火工作。他告诉记者,因为该村地处山林地区,原则上不允许烧纸祭祀,但许多村民根本不听劝阻,有的村民经劝阻后回去了,但等工作人员不注意又跑去坟地烧纸。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告诉记者,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焚烧各种祭祀品。但由于不少人仍然保留了在特定节日或忌日为逝去亲人焚烧祭祀品的习俗,而可供焚烧的场所有限,因此就出现了私自在小区、路边、楼道内甚至山林间焚烧纸钱的行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危害。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针对此类现象,多地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文明祭祀”专项行动:对十字路口、居民区、陵园周边等区域加强夜间巡逻,利用无人机监测隐蔽焚烧行为;部分城市启用高清摄像头抓拍,对违规者通过短信警示、现场处罚相结合;在社区开展消防法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普法讲座等。

一些地方推出了替代性措施:上海、广州试点“鲜花换纸钱”活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向市民承诺,祭祀期间摆放在陵园内的鲜花如有遗失,陵园负责赔偿等值鲜花。

受访专家指出,虽然有关部门已加强治理,但根治不文明烧纸乱象仍需法律震慑、环保倡导与文化宣传多管齐下,用“文明祭祀”代替“传统焚烧”。

“我国有着悠久的祭祀文化传统,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但传统的祭祀行为伴随着焚烧祭祀品、燃放鞭炮等仪式,难免产生污染环境、制造噪声、引发火灾等隐患或危害。”孟强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平衡“祭祀自由”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但一些地区采取“一刀切”禁止焚烧祭拜的管理手段,并不能兼顾传统习俗,可能引起部分群众不满,使其转而在更加隐蔽或危险的地方如居民区、马路边甚至居民楼楼道内私自焚烧祭祀,反而增加了管理难度和安全隐患,引发更多的问题。

“堵不如疏。”孟强建议,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政策,例如农村地区可以允许在空旷安全的区域适度焚烧,城市地区则应受到更多限制。在城市中也应当划定一些专门的祭祀区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人员,允许人们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焚烧祭拜,这样既满足人们祭祀的需求,又能保障公共安全。同时,应当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明祭祀的认识,推广绿色祭祀,鼓励使用鲜花祭奠、网络祭祀、电子香烛等低碳环保的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焚烧习俗。

制售纸扎豪车高仿冥币涉嫌违法

近日,“外卖小哥运送纸扎版‘小米SU7’”一事登上热搜榜,引发社会关注。

临近清明节,《法治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一些售卖祭祀品的店铺发现,部分“新潮纸扎祭品”热销:“小米SU7”“保时捷”“奔驰大G”“丰田埃尔法”等“车型”众多,一些产品还原了全景天窗、轮毂、车标等细节,车牌可以选“顶级靓号”,甚至配备了“司机”。除汽车外,还有名烟、名酒及手机等纸扎祭品在售。

“这是今年卖得较好的款式,现在年轻人就喜欢买这类祭品祭拜先人。”在天津蓟州一白事大全商店内,商家向记者介绍最新款“纸扎苹果手机”。

这家店的面积不算太大,但里面的祭祀品很齐全,“纸扎新款游戏机”“纸扎电脑”“纸扎汽车”等琳琅满目。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多数未标注厂家信息,但品牌清晰,远远看起来和真的相差无几。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都在问有没有纸扎的汽车、手机、麻将等,他们想通过烧纸的形式表达怀念,让去世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用上最新的产品。”北京一商铺老板告诉记者,看到市场需求后,他今年也进了一些类似商品。

记者仔细观察货架上的商品,发现这些“新潮纸扎祭品”的制作十分逼真,如“纸扎苹果手机”,将品牌标志一比一印在商品背面;“纸扎中华香烟”,乍一看和普通香烟盒没有任何区别。

走访中,记者看到许多店铺的老板会自己动手用纸扎汽车或手机。一辆汽车由两部分构成,上面和下面两张纸,然后折叠,再用胶水粘贴,一辆“纸扎汽车”就完成了。

在电商平台售卖“新潮纸扎祭祀品”的商家也有不少。

以某款“纸扎汽车”为例,其产品不仅标有清晰的Logo,车型也是该品牌最新款。在线上,该款“汽车”的售价从10元至30多元不等,线下店铺的售价则为20元至40元不等。不同的是,线下售卖的“纸扎汽车”一般只有车辆本身,有些会送“驾驶证”;但线上有商家承诺“无须组装,成品发货,下单就赠驾驶证及充电桩”,还有商家甚至承诺赠送“司机”——车内有逼真的驾驶员设计。记者看到,线上这类产品的销量达数百件。

记者调查发现,“纸扎汽车”的成本并不高。河北保定某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只做半成品销售,以未粘贴折叠前的两张纸的形式发货,批发价1.1元一辆,后期需要自己折叠粘贴,300件起售,不包运费,送胶水。在线上某批发平台,类似产品300件的售卖价格与此差不多,如果量大,价格可控制在1元内,且包邮。

除了“新潮纸扎祭品”外,还有不少店家在大量售卖人民币样式的冥币。

记者走访多家寿品店发现,这种高仿人民币的冥币与真实的100元人民币相差无几,甚至有防伪标识,只不过冥币的发行银行处印的是“中国天堂银行”或“天地银行”,右下角或侧面有“保佑子孙后代五福临门”“路路通”等字样。

线上售卖此类冥币的商家也不少。他们大多规避“人民币”关键词,而是以货币、冥币或者谐音字代替。在某电商平台,记者搜索到多款标注为“高仿真货币”的冥币,一些商家对冥币上的部分元素做了“打码”。

有商家介绍,收到的货是高仿人民币,但为了防止被平台下架,所以要“打码”。

“凡是带有‘人民币’字样的商品,平台都会进行下架处理。”该电商平台客服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包括祭祀用品。

这些冥币多为分沓销售,每小沓48张至100张,售价1元至3元不等,如果要一整捆10沓,一般是10元左右。在线上,有些商家还推出各种面值的大礼包,比如各种面额10沓480张8元,大面额20沓1200张12元等。

这些冥币的成本不高——大商店或者白事大全店会去源头拿货,几十元一箱,一箱96捆至100捆不等,每捆核算下来几毛钱。而在线下店铺售卖,每捆10元左右。

冥币也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有商家为凸显数量以吸引顾客,称每沓冥币100张,可记者购买后发现每沓实际只有50张左右。

天津一店铺老板介绍,一般冥币印刷粗糙,多使用再生纸,高仿人民币的冥币所用纸张虽好于其他冥币用纸,但还是较为粗糙,每沓不可能捆100张,最多几十张。“都是烧给先人的,谁会数这个,更不会较真。”

该老板告诉记者,他一般是去源头进货,类似冥币一箱100捆,拿货价40元左右,后续他会随机搭配几样其他的纸钱,装一个袋子,10元一袋,方便销售。

在浙江海音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瑾看来,根据商标法规定,“纸扎汽车”“纸扎苹果手机”等“新潮纸扎祭品”如果未经授权使用品牌标识,可能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许多被使用商标都属于驰名商标,在祭祀品上未经授权使用这些商标,可能会让公众对相关品牌和祭祀行为产生不当关联,从而损害这些品牌的形象和社会评价,侵害品牌方的合法权益。

上海诚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大成补充道,“新潮纸扎祭品”若以焚烧为主要使用方式,则可能因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露天焚烧产生烟尘污染物的禁止性规定面临查处。若采用可降解材料且无须焚烧(如电子祭品),则存在合规空间。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据产品质量法细化分类标准,避免执法扩大化。

“市场监管部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民政部门等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祭祀品市场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加强对殡葬用品生产、批发环节的抽查,查处违规使用人民币图样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产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说,应强化对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家的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从源头上杜绝侵权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祭祀品行业自律,鼓励商家“去品牌化创新”,制定相关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规范,避免出现违法侵权产品。

莫让网络电子祭品收割“孝心”

青山环绕、白鹤飞翔的画面配上悠远的背景音乐,墓碑、蜡烛、鲜花、焚香等一应俱全……近年来,网络祭奠活动兴起,无纸祭奠形式成为清明节新气象。

所谓网络祭奠,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的祭祀仪式搬到线上。人们可以通过专门的祭奠网站、App、小程序、公众号或社交平台,创建虚拟的纪念馆、墓地,进行献花、上香、留言等祭祀活动。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网络祭奠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已逝亲朋的哀悼。在他们看来,网络祭奠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祭扫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表达思念之情。但与此同时,网络祭奠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建馆审核形同虚设、虚拟祭品价格虚高等。

在多个网络祭奠平台上,记者注意到,注册流程并不复杂,只需填写姓名、性别、照片、出生和逝世日期、与逝者关系、墓志铭以及任务简介就可以创建纪念馆。

在创建祭奠内容时,可随意填写虚假姓名和图片,甚至将出生及逝世日期均勾选为测试当日,也能立刻创建祭拜页面,且无须经过任何审核步骤,便能在公开页面中被搜索到。也有些平台设置了私密选项,可以勾选“设为私人馆”。记者在相册中随意挑了一张图片上传,也顺利通过了审核。

有受访者直言,网络祭奠的本意是为生者和死者架起思念之桥,但因为审核不严,平台很容易被个别人当作恶搞手段和寻仇发泄途径。“软件后续不更新,导致屏幕不适配”“突然连续几天显示网络错误”“软件已经用了几年,钱也付了不少,可现在打不开了”……不少网友留言吐槽网络祭奠平台的问题。

创建纪念馆后,记者发现电子祭品的品类繁多,有蜡烛、贡品、鲜花、水果、特色菜、礼物、书籍、乐器、服饰、家电、别墅等。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品类近20种,囊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品类还有不同物品,差不多有上千种。

但这些电子祭品的价格却不便宜。记者注意到,最便宜的是售价1元的香或者纸钱,而且只有3款商品售价是1元,其余诸如鲜花等都是3元起,几十元的香烛、家电家具、上百元的豪华别墅、私人飞机等。

北京居民李女士对此深有同感。几年前,她给海葬的老人创建了一个纪念馆,平台每逢重要节日都会推出高价虚拟的祭品,一个虚拟的豪华别墅售价高达数百元,近日平台限时推出的“豪华祭祀套餐”售价1000多元,“这比线下购买纸扎祭品都贵”。

“一些平台宣称‘让亲人在那边风风光光用上顶好的产品才是真孝顺’,好像不买就不孝顺一样。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祭祀的初衷,也伤害了人们对逝者的感情。”李女士说。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络祭奠平台都推出了会员服务,开通会员后可享受更多特权,如免费使用某些高级祭品、拥有专属的祭奠页面等。但根据受访者指引,记者尝试发现,有的平台使用起来并不流畅,承诺会员才能享受的服务,连功能都没有开通。

李女士开通会员后发现,自己享受的权益并不比之前多,平台承诺的会员积分换代币,连使用入口都找不到。“就这样的使用体验,平台每年还要增加会员费,简直就是在收割‘孝心’。”

对于网络祭奠存在的问题,浙江海音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瑾建议,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用户注册信息和祭奠内容进行全面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可靠,通过实名认证、上传死亡证明等方式,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和活人被祭的现象;可以提供免费的基础祭奠服务,对于一些增值服务,须明确标注价格,让用户自主选择,避免过度消费;还要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防止用户信息泄露,确保用户在平台上能够安心缅怀逝者。

链接

我国制定了不少与清明祭祀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既注重尊重传统习俗,又强调文明祭祀与公共安全的平衡,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防火安全的法律规制

1.明火祭祀的限制

国家严禁在林区、草场、墓区等防火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违者可能构成失火罪。根据刑法规定,过失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可处3至7年有期徒刑。各地民政和林草部门要求加强火源管控,设置防火检查点,并鼓励群众举报违规用火行为。

2.消防与森林防火法规

消防法明确禁止在火灾高风险场所使用明火,违者将面临拘留或罚款。林草部门要求清理墓区可燃物,严查野外违规用火,并部署消防力量前置以应对火情。

祭祀用品的合法性管理

1.禁用高仿人民币冥币

生产、销售模仿人民币图样的冥币违反人民银行法及人民币管理条例,最高可罚5万元,并需销毁非法图样。

2.环保祭祀的倡导

多地政策鼓励以鲜花、植树、网络祭扫等替代传统焚烧,减少污染。例如云南省倡议推广骨灰生态安葬、集体共祭等方式。

英烈保护与公序良俗

1.禁止亵渎英烈

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规范墓地选址与迁移

殡葬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建造坟墓。

政策倡导与移风易俗

1.文明祭扫的推广

民政部联合林草局要求各地挖掘清明文化内涵,通过集体追思、主题展览等活动引导厚养薄葬理念,优化殡葬服务。

2.安全与低碳并重

多地倡议错峰祭扫、绿色出行,严控噪声扰民(如禁止沿途播放哀乐)。鼓励采用树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减少土地占用。

法律与习俗的平衡

政策允许传统焚烧习俗在指定安全区域进行,但需符合防火规定。例如,部分地区设置集中焚烧点,要求居民清理余火,避免引燃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