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坚守安全底线 做“未来移动空间开拓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4:56:00    

陈茂利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命题,不仅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探索,更是一家企业定义战略方向的基础框架。

作为丰田集团发展史上的第一家公司,丰田纺织创立107年来,始终以“制造”为根基,业务已从最初的纺织机械、纺织,演进至汽车座椅和内饰系统,如今这家传统汽车内饰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智能电动时代。

然而,丰田纺织面对的却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市场环境,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汽车全产业链内卷,主机厂成本向零部件厂商传导,零部件产品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历经百年的企业,会有怎样的转型破局之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会拥有怎样的底线思维和战略设定。

对此,丰田纺织(中国)常务副总经理庄志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庄志强告诉记者:“我们将通过创新、融合、坚守三项策略实现全新愿景,做‘未来移动空间开拓者’。”

庄志强表示,丰田纺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牺牲产品安全性。“丰田纺织的座椅需严格实施70万次的颠簸蠕动等小时耐久测试评价,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和安全性。”

对于中国市场的前景,庄志强判断:“未来,新能源渗透率很可能达到70%,但行业盈利难题亟待解决。这意味着,在拥抱增长的同时,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建立更健康的商业生态。”

好的“整零关系”:充分信任

《中国经营报》:汽车行业会区分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零部件行业是否也有这样的划分,丰田纺织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庄志强:丰田纺织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07年的历程,是丰田汽车集团历史最悠久的一家企业。我们通常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正在接受来自智能电动时代挑战”的传统(汽车)内饰企业。100多年,我们一直专注于制造,坚持精益生产,我们拥有很强的开发和创新能力。这从我们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的纺织机械,到后来的纺织,到现在的汽车座椅和内饰,跨度还是相当大的,一直在适应新的变化和时代。

过去10年,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市场像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样,从每年销售10多万辆迅速增长至1000多万辆。我们正跟随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行动。

《中国经营报》:智能电动时代,丰田纺织都遇到了哪些挑战?

庄志强:近几年,全球汽车市场环境变化非常大,特别是中国市场。中国汽车销售多年来连续增长,2024年累计销量突破3143万辆,乘用车销量也达到275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万辆,渗透率突破40%。此外,中国车企的市场份额增长也非常快,虽然曾经有一段时间份额一直徘徊在39%—40%,但去年已达到65%。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燃油车市场份额减少,这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影响。

《中国经营报》:传统主机厂燃油车减产以及车企持续上演价格战,对你们的业务影响有多大?

庄志强:2024年,我们的业务量受到一些影响,行业内卷影响也比较大,主机厂也是进退维谷:如果不大幅降价,市场销量难以提振;但若降价幅度过大,又会对品牌价值造成长期损害。以丰田的两款经典车型为例,卡罗拉和凯美瑞都有了大幅降价,但是仍然没有摆脱(价格)竞争的困境。

不光是主机厂,座椅和内饰企业也内卷得非常厉害。主机厂成本压力不断向上传导,对我们这些系统供应商来说,筛选以及开拓上游新的供应商成为颇具挑战的事情。

尤其是2024年年底“下游新能源大厂要求上游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引发舆论大战,这给“整零(整车和零部件)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个良好的“整零关系”应该是主机厂充分信任供应商,充分利用好系统供应商。我们又称之为0.5级供应商。系统供应商会在主机厂产品定义阶段参与联合开发,不再仅提供单一部件,而是输出完整子系统。

我们与丰田汽车的长期合作证明,由系统供应商负责整个供应链是比较合理且良好的合作方式。如果主机厂采用的是系统供应商模式,供应商在概念阶段即参与工程可行性分析同步开展DFM(面向制造的设计)验证,提前参与会规避设计在工艺上无法实现的情况。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定价也会是良性的。

跨界融合开发智能座舱

《中国经营报》:丰田纺织怎样应对来自智能电动时代的挑战?

庄志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发展,使汽车座舱正在从传统的机械部件转型为数字化、多模态融合的智能空间,消费者对于座舱的个性化、安全性与舒适性等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丰田纺织定位是要做未来移动空间的开拓者,这是我们新的定位和方向。其实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上,我们也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无界愈境respire”。“respire”是由“rest(休憩)”与“inspire(启发)”融合而成的创新概念,承载丰田纺织参展2025上海车展的愿景——打造“身心得到疗愈的移动出行空间”。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将会坚持三个策略:创新、融合和坚守。用创新来强化差异化竞争力。

创新和融合不分家,我们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推出的智能座舱,就是和联想、中科创达和华勤等软件和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的。跨界合作是现在的趋势,很多主机厂也都在和华为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仍然维持行业竞争者的地位,同时不断扩大我们的业务体量。

创新和融合的同时,我们将以“传承”的精神继续专注于产品制造和精益生产,坚守安全这一底线。

《中国经营报》:那你们现在与软件、科技公司基于智能座舱合作开发了哪些产品?

庄志强:我们首发的智能座舱主要搭载与中国企业联合开发的多项核心功能:与联想共同开发的姿态联动显示屏,通过传感器智能感知乘客坐姿,自动调节显示屏至最佳观看位置;与东超科技、中科创达合作的空中显示系统和语音识别系统,在悬浮影像中呈现AI助手形象,支持语音指令操控各项功能;与量子数码健康合作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内置摄像头和座椅传感器,实时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健康指标,可视化呈现乘客健康状态。

《中国经营报》:丰田纺织未来会针对智能座舱做定制化产品吗?

庄志强: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正在从“技术驱动”向“用户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转变。过去,主机厂、座椅厂商主导设计,给下游客户提供选择。现在更强调用户体验,用户需求成为我们未来研发的重要关注点。

我们将动态平衡个性化定制与商业可行性——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我们会逐步扩展定制选项,但始终以可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于高频需求,我们会开放规模化定制;而对于小众需求,则需要达到最低经济订单量以确保覆盖研发、模具和供应链的边际成本。

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迅速赶超欧洲汽车工业,原因在于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车企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式代替当时欧洲车企普遍采取的“手工定制”模式。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规模化经济与个性化需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当然,考虑到未来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也会积极寻找针对定制化的盈利模式。

《中国经营报》:据你观察,未来几年汽车座舱、内饰的技术趋势是怎样的?

庄志强:前几年,智能座舱一直在朝着沙发、彩电、大冰箱配置发展,这些功能现在都已经成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配置。近期,我们在和主机厂谈合作时观察到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国内主机厂的合作诉求正回归制造本身,更关注基础工艺和产品质量提升;二是客户对安全可靠性的重视度正在回归。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了丰田纺织在向智能座舱的方向转型,转型过程中要与软件和科技公司合作,请问丰田纺织是否考虑建立自己的软件团队?

庄志强:目前,丰田纺织在全球已经搭建了自己的软件团队,并在不断扩充,中国团队也正在扩充软件人才。但要将其培育为真正的业务增长极,现有资源配置仍需显著提升。

《中国经营报》:最近,汽车行业有一个新说法,“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你认可吗?

庄志强:安全应该是最基本的底线。我进入丰田纺织这家企业第一次接触座椅时,就被告知“座椅是整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核心组件”,也是强制认证的对象,我们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对座椅产品进行评价验证。

开拓非丰田系客户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行业内卷对产品研发有没有影响?

庄志强: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对产品的功能和配置要求越来越多,但给研发与制造预留的时间越来越少。

原来我们研发周期,包括试验、试作、评价等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现在行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若是还坚持过去的模式,就有点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特别是面对国内一些新能源汽车厂提出的要求,我们也正在探索新的模式,提升研发速度和效率。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行业“狂飙突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变得冷静和谨慎,回归制造业的“初心”。

《中国经营报》:除了丰田系车企,你们给其他车企供货比例大概是多少?

庄志强:目前,门板业务的客户分布较为多元,丰田系以外的车企占比较高;但座椅业务仍以丰田系为主,其他车企的占比不足10%。

虽然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很大,增长的幅度有所放缓,但还在增长。只是增长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正在寻求破局之道。我们计划重点拓展中国市场,显著提升对非丰田系车企的座椅供应比例。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想通过这一次展会推动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你认为中国市场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庄志强:我们观察到,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以超预期速度发展:此前预测的50%市占率目标已显保守,基于当前增长曲线,未来很可能突破60%—70%的市场渗透率。

《中国经营报》:你对丰田纺织开拓中国市场有怎样的期待?

庄志强:在这个时代,大家说软件和智能会多一些,但我认为,传统的制造依然不可缺少。作为一家传统内饰企业,丰田纺织始终专注于产品制造。当然,我们同时拥有非常强的开发和创新能力,来适应不同时代的变化。

相信凭借着在精益生产和制造品质上的优势,以及更多的创新、融合和坚持,丰田纺织能够继续维持行业竞争者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市场实现更长足的稳健发展。

老板秘籍

一个良好的“整零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良好的“整零关系”应该是主机厂充分信任供应商,充分利用好系统供应商。我们又称之为0.5级供应商。系统供应商会在主机厂产品定义阶段参与联合开发,不再仅提供单一部件,而是输出完整子系统。提前参与会规避设计在工艺上无法实现的情况。

如何平衡标准化和个性化的难题?

我们将动态平衡个性化定制与商业可行性——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我们会逐步扩展定制选项,但始终以可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于高频需求,我们会开放规模化定制;而对于小众需求,则需要达到最低经济订单量以确保覆盖研发、模具和供应链的边际成本。

简历

庄志强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仪器专业,后就读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并于199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6年,庄志强加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先后任职于第一生产技术部及中国部,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汽车行业管理经验。

其后于2002年转入日本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负责筹建位于上海的丰田纺织(上海)有限公司,出任副总经理一职,负责公司营业、采购、生产技术及管理等多项业务,随后在天津、广州等地组织筹建了数家生产企业,为不断扩大丰田纺织在华业务作出贡献。2011至今出任丰田纺织(中国)常务副总经理,2016年被任命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首位华人董事。

记者观察

伟大的企业必须同时是“保守者”与“颠覆者”

伟大的企业必须同时是“保守者”(保守的是安全底线)与“颠覆者”,这种辩证式的战略定位,或许正是丰田纺织这家百年企业穿越周期的一个重要密码。

面对智能电动时代的冲击,丰田纺织正通过创新、融合与坚守三大策略,向“未来移动空间开拓者”转型。在行业价格战加剧、成本压力由下游不断向上游产业链传导的背景下,其发展路径既体现出传统制造企业的韧性,也展现出适应新市场的灵活性。

经历百年风云,在略显保守坚持严苛的安全标准,以创新对抗同质化的同时,丰田纺织不再局限“传统座椅和内饰企业”的定位,而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寻求外界合作,与联想、中科创达共同开发智能座舱。同时,丰田纺织也在探索搭建软件团队,弥补智能化短板。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丰田纺织就展示了其面向未来自动驾驶的前瞻性移动出行座舱空间解决方案,以及基于舒适体验与环保理念创新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其中全球首发2030移动出行空间智能座舱。

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丰田纺织还展现出高超的平衡术:既保持与丰田系的深度捆绑,又积极开拓非日系客户;既坚守规模化制造优势,又探索模块化定制可能。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或正是这家百年企业沉淀的生存智慧。

当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不少汽车行业中的企业仍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丰田纺织的转型也在提示我们,在颠覆性变革时代,企业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还是要在保持健康的盈利水平基础上进行创新。那些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形成正向循环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长跑中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