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
在合肥正式开幕,
6个展示对接区的2000多个实物展品
让人应接不暇,
不仅有参观市民的“啧啧”称奇,
更是吸引了诸多有意合作的
专业客户前来“观展”对接。
企业与高校“同台竞技”
“这次因为匆忙,我们只带来了三条‘狗’、一个‘人’。”合肥宇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翼科技”)副董事长杨永涛开玩笑道。实际上,此次宇翼科技带来的是四足巡检机器狗和一个能高举双手“打招呼”的人形机器人。
杨永涛发现,这次参会最深的感受就是“专业观众”变多了。“以前可能大家是看个热闹,现在不仅市民专业了,让我没想到的是,还有不少我们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的企业也特意来到现场,想要有进一步的交流乃至合作的打算。”

记者注意到,本届科交会参展单位共有1501家,除了企业,还邀请了C9全部高校、44所双一流高校以及110余家院所参会参展,以及155个科研团队,来自同济大学的万毅就是其中之一。
“你们最大承重能有多少?”“能保持多少的续航时间?”“用的燃料是什么?”……万毅和同学在现场一边演示氢燃料电池大载重无人机,一边耐心细致地回答着相关问题。
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能源动力专业的万毅是名在读博士生,他们团队此次带来的三架无人机,其中有一款已经交付给企业,用于包括管道监测、粮食观测以及天气预测等多个领域。

短短半天,万毅看到了不同高校的各类无人机产品,很是欣喜。“平时很难有机会,像这样集中了解这么多高校和企业的无人机产品,并现场与相关负责人直接对话,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对自身产品的更新迭代也有了一些启发。”
科创成果应用更多领域
肖奕彤是合肥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大二学生,在本届科交会看到了诸多先进的飞行器,但他感到惊喜的是,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已经应用到了千行百业。“这些无人机技术已经在农业、医疗等领域运用,我想这才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好的方式。”

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展位,一款一人高,形似自动贩卖机的机器吸引了不少参会者的目光。
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严慧敏介绍,这款机器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海霸智能室内mini加代/逆境舱,能够通过自动化调控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多种因素,让小麦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更快成熟。“春小麦由自然条件下的200多天成熟,缩短到51天即可成熟,即一年可收获七季。冬小麦可以实现70多天成熟,比国外技术快6天,一年可收获5季。”

严慧敏加了不少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更有一些企业当场表达了强烈的购买意向,希望能与她进一步沟通。
据悉,本届科交会参展成果数量2420件,较上届提升34%;参展单位达1236家,较上届提升48%,总体规模、成果数量以及参展单位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 记者 汪涛
图片 | 合肥日报-合新闻 记者 张正朋 何玉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