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朱永新:是文学,更是人生——关于张英的《文学仍然在场》和《只为内心写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3:45:00    

张英的《文学仍然在场》和《只为内心写作》就要出版了。

他嘱我写一个序言。其实,张英自己的出版说明《一个人的文学梦》,就是最好的序言了。他讲述了自己的文学梦,讲述了自己走上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张英是一位阅人无数的记者。他先后采访了两百多位名人名家。仅仅是这本书,洋洋两大卷,就收录了他对于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张炜、刘震云、刘恒、杨争光、卢新华、祝勇、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潘军、迟子建、王刚、虹影、毕淑敏等20位作家的访谈。

《文学仍然在场》,张英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张英把这本访谈录命名为《文学仍然在场》和《只为内心写作》,一个初衷应该是让读者朋友通过他的文字,更好地理解作家的作品,更加地理解文学。是的,如果我们读完这本书,知道了王蒙先生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再到伊犁的故事,知道了他在新疆16年的生活经历,知道了王蒙关于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学术、文学与人生的主张,再去读王蒙的《这边风景》《活动变人形》,再去读他的《季节》四部曲,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甚至再去读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青春万岁》,也会有新的感悟。我想,这与任何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解王蒙作品时介绍的背景知识,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通过作家走进作品,无疑是好的文学课需要的路径。

但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视为“人生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阅读、他们的个性,塑造了他们各自的文学,也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我一直认为,读文学,其实也是在读人生。美国Hyperion Books的总编辑威尔.施瓦尔贝在《为生命而读》中说过:“伟大的作家会在时光的长河里互相对话,写书的人大多都是读书的,而大多数书里都留着丝丝缕缕成千上万本作家下笔前读过的书的痕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时间、空间总是有限的。而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穿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看见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生。我们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尝试错误而获得智慧,而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生命、了解别人的活动而增长自己的智慧。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书里都留着丝丝缕缕成千上万本作家下笔前读过的书的痕迹”,也就是说,其实每本书的智慧,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智慧,更是包括了他阅读了许多其他作品获得的智慧。人类的智慧,其实也是这样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

《只为内心写作》,张英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读文学,不仅仅是在读人生,更是在欣赏作家们创造的精神风景。记得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曾经说过,“作家是创造精神景观的人,也是感受痛苦、体察孤独、永远在无所希望中希望的人。他不应该被坚硬的现实或消费主义所打败,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在人性中寻找神性。有了这个精神维度,作家的视野才是健全而不残疾的”。是啊,伟大的作家就是伟大的建筑师,他创造的精神景观,其宏伟、其瑰丽、其奇妙,绝不亚于任何伟大的物质的建筑,甚至也不亚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精神景观?这就需要作家自己的修炼,他参与生活与观察生活,他理解人性与寻找神性。伟大的作家,是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引导人们扬善弃恶,给人信念和力量的。伟大的作家,是能够帮助人们独立思考,坚守人格的。因为,他总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人性中看到神性。伟大的物质建筑可能会遭到战争、灾害的毁灭,伟大的精神建筑,却能够永恒屹立。

文学不仅仅反映生活,反映人生,不仅仅创造伟大的精神景观。伟大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看清人生,帮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人生。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之谜不在于他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他能够成为什么......我们对人所了解的,不过是人身上潜在要素的一小部分。描述人类现在是什么,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我们无法设想人类能够成为什么。”人的已经有的存在,是人的现实性。这是能够看得见的,也是相对容易了解和把握的。而人能够成为什么,那是一种未知的存在,是人的可能性。人的可能性,是不容易看见的,需要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才能够看得见。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人的神秘之处,也是人的伟大之处。优秀的作家,总能够在人的现实性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人的可能性,而且努力去创造人能够抵达的可能性。这就是谢有顺先生所说的,在人性中寻找神性。

所以,文学与人生是可以互相映照、互为补充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生。文学又反馈于生活,反馈于人生。同时,文学更能够超越生活,超越人生。正如王蒙所说的那样:“人生是美好的,也是短促的,而文学可以抵抗时间的消磨,文学比人生更集中,比人生更宽阔,比人生更长久”。

文学与人生的这种互动互补性,在张英的身上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在采访了200多位文化名人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他们让我最为佩服的,除了对知识与眼界提升的追求,更多是在工作的认真和敬业上。我认识到,人生和命运,其实都与工作认真有关,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想,这也是读了张英这本书的人,会拥有的共同感受。

张英说,他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在写作上刚刚步入成熟期,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可能性,也有好奇心,他还想走得更远。一句话,他还在新闻的路上。我也祝愿张英能够在文学和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最后,我也祝愿这本书的读者,能够通过张英的《文学仍然在场》和《只为内心写作》,走进作家的作品,走进那些伟大灵魂,走进书中作家的人生,也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写于北京滴石斋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Iread爱阅人物奖获得者)

原标题:《朱永新:是文学,更是人生——关于张英的《文学仍然在场》和《只为内心写作》》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来源:作者:朱永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