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一个人的挣扎→一群人的奔赴,江苏各地“出招”应对体重问题
正午时分,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居民正在教练带领下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当护士扶稳发颤的瑜伽球,当康复师为大家调整发力姿势,这个由医护、教练和居民共同构建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点”,正生动诠释着体重管理的深层逻辑——减重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体重管理已突破个体意志,成为需要家庭、医疗系统、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民健康行动。
医学诊断、营养治疗、运动干预、中医调理……如今,江苏各地纷纷“出招”应对体重问题。当减重从一个人的挣扎变成一群人的奔赴,这场关乎民族体质的攻坚战,正在无数双手的托举中打开新局面。
医防联动破解“重量级”难题
居民生活水准不断提升的当下,肥胖和超重问题已不容小觑。2020年国家营养与健康状况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肥胖率已占16.4%,超重人群占34.6%,两者加在一起就超过50%,也即成年人中超一半体重超标,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也接近20%。放眼全球,无论是肥胖人群还是糖尿病人群,我国患病人数均列全球首位。
江苏各地体重管理做得怎么样?记者进行探访。
早在2019年,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便开设了体貌调整及肥胖综合管理门诊,目前已接诊超重/肥胖患者超一万人次。近年来,医院还相继推出营养门诊、肥胖多学科协作(MDT)门诊等,并构建了“3+N”肥胖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干预和中医调理为核心,叠加心理疏导、代谢评估、并发症防治等多项服务。
“我们体重管理的门诊虽然设在内分泌科,但还汇聚了营养师、中医特色护理专科护理人员、针灸科医生、运动管理师、康复医生和外科医生等专业力量。”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副主任金丽娟介绍。为给予患者更科学的减重指导,去年初医院设立了“营养减重MDT门诊”。此门诊整合了内分泌代谢评估、营养膳食评估、外科代谢手术评估、针灸科埋线减重、运动减重等多方面优势,同时运用中医外治手段,如腹部特定穴位外敷化湿轻体贴、耳穴贴压、针灸及埋线等,以此调节脾胃功能、促进代谢、抑制食欲、调节激素代谢等。
“奶奶,您记着一家三口每人每天食用油量推荐在25到30克,我量给您看看,就这么多……”南京市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李茜在健康饮食指导方面颇有心得,他们采用“看得见”的量化工具,如手掌法则、盐勺油壶干预等,对周边村民进行分类干预,并通过家庭参与式干预、动态监测与反馈等方式,确保饮食指导的有效性。“老人不太能接受自己需要减重,我们就从他们能听得懂的方式入手,从健康饮食方面给出建议,提醒他们定期量体重。”
多维发力重塑体重管理认知
“我们门诊之所以强调‘体貌调整’,就是发现很多患者认为肥胖难以启齿,希望引导更多人转变观念,认识到控制体重不仅是美观的需求,也是健康的前提。”金丽娟注意,随着门诊持续开设,也吸引了很多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超重”人群,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许丽也有同感。她回忆,2018年中心率先探索运动干预方式,起初主要目标是带领慢病患者实施自我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靠的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不仅要服药,回家后也要改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依从性差,于是我们就想到要在社区内带着大家一起运动。”
从简单的太极拳、八段锦做起,越来越多人通过坚持运动后停药,身体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改善。2021年,中心建成江苏省首批街镇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购入大量智能测评设备后,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亚健康群体。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十分罕见地花了7分钟讲解“体重管理”,他特别提及,去年16个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体重管理不是一两年就能马上见到成效的,需要持续推进。
最近,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煜看来,这些政策和建议的背后,都指向着提醒国人转变健康观念,只有不断增加减重门诊可及性,才能让体重管理观念深入人心。
她介绍,此前传统观念里“能吃是福”“心宽体胖”让很多人对自己的身材管理有误区。尤其中国的饮食特点会导致向心性肥胖,即体重还没有太重,腰围就粗了。“腰围一粗,提示内脏脂肪可能超标,血脂血糖可能异常。”刘煜说。基于此,我国居民在关注体重指数(BMI)之时,还要关注腰围。“这些都是细微之处需要改变的观念。”
“配齐软硬件都不难,最难的还是改变百姓的运动观念和行为。”许丽说,有些老人不喜欢运动器械,设计活动就要考虑纳入更多跳操类趣味活动,“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改变他们的想法,因为运动改变的不仅是体重、肌肉、耐力,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颠覆。”
多方协同构建全民健康新生态
《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各级各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并对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作出详细规定。这一政策为体重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各地也正在加紧布局。
南京市江宁区卫健委分管领导表示,目前,江宁正在推动二三级医疗机构开设减重门诊。在政策层面,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资源调配方面,争取财政专项拨款、统筹基层结余,用于购置设备、人员培训与项目推广,并组织专家下基层坐诊、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同时与多部门协调,整合社区体育、残疾康复资源,共同致力于超重人群的减重健康服务。
许丽建议,对开展体重管理的基层而言,最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心运动促进健康站12位主要成员来自全院各个不同科室,几乎人人都身兼数职——康复师考取了CFSC功能性力量国际教练,护士考取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瑜伽健身教练……“医护人员和运动达人的双重身份,能让体重管理工作更有效率、更有说服力。”
江宁区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冯敏说,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会逐步将普通人群家医签约服务重心转到为超重人群的家医签约服务,将体医融合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慢病筛防中心创建有机融合。“我们还将与上级医院加强合作,家医主要负责定期监测签约居民的体质数据,开具个性化营养和运动处方。三级医院则会定期派驻专家来开展培训、业务指导,并为重度肥胖或代谢异常患者提供精准诊疗和复杂病例管理,预留转诊绿色通道。”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今也成为体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刘煜介绍,AI营养师通过分析用户的健康档案、饮食习惯、食物偏好等数据,运用营养学知识和算法模型,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并实时监控用户饮食记录,根据实际摄入情况及时调整建议。AI运动师则依据用户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和体重管理目标,生成个性化运动方案,并结合可穿戴设备采集的运动数据,动态调整运动计划,“人工智能赋能,将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可及的健康服务”。(王甜 蒋明睿)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