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冲破短剧出海天花板:谁掌握了AI译制的最强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1:00:00    

来源:娱乐资本论

作者|James

短剧出海已经从之前的探索期迈入爆发前夜。

在不久前结束的2025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点众科技创始人陈瑞卿预测全球微短剧市场份额未来10年将突破500亿美元,远超他两年前预测到2033年达100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国内短剧市场份额约150亿美元,而海外市场“至少有350到360亿美金”。

然而,相比国内已经某种程度上过剩的短剧产能,针对海外的微短剧供给还远远不足。

目前市面上60%-80%的短剧出海,其实是网友辛辛苦苦凭借机器翻译的字幕,来啃中文原版的短剧。这说明本土短剧译制,已经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的需求;在传播原汁原味的内容同时,顺带着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但是现在,翻译能力变成了短剧出海的下一个瓶颈。

民间自发或机器的粗暴翻译,往往会导致剧情不通顺,或者触犯文化禁忌。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官方应该通过本地化翻译来实现正版剧目在海外的盈利。

业内认为,短剧出海卡在成本和效率的双重临界点,唯有AI译制突破瓶颈,产业才能真正爆发。随着国外Elevenlabs、RaskAI、国内“趣丸千音(All Voice Lab)”等产品的升级,有的已经可以完整覆盖短剧译制全流程,或许这里正蕴藏着产业变革的关键。

成本高、效率低,翻译成了短剧出海瓶颈

短剧行业高度依赖译制剧市场。目前,在出海的短剧内容中,译制剧占到80%-90%,海外原生拍摄只有10%-20%的份额。

九州CEO汪家城向娱乐资本论表示,“翻译剧是微短剧出海的基石,用户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够把我们投入的网络费收回来,需要翻译剧剧库提供厚度内容。”

在网络视听大会上,点众科技创始人陈瑞卿讲到一件事:他们的国内短剧出口到韩国之后,对方经销商说卖得还可以,但是翻译很差。

“人家给我说这是AI翻译的,我说不可能,我们是人翻译的。——这是我们从业者的悲哀。我翻译那么好,为什么会(他们觉得翻译)差?这就非常有问题。”

可能圈外人都觉得翻译是最早被AI替代的行业之一,但具体到短剧翻译,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专门做海外翻译的工作室负责人向小娱介绍,“其实AI在翻译的其他领域可能造成了比较大的打击,但是对于短剧翻译而言,AI替代性还没有那么强,需要人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实际上自从ChatGPT在2023年火爆之后,有一系列的AI工具,都在致力于改善视频翻译成多语言版本的性价比。翻译准确度有GPT等国内外大模型加持,人物对口型可以用Heygen。

然而,调用大模型等外部AI工具进行译制的API,往往是多个产品分开,还需要单独付费,更大的问题是仅支持单视频、短时长处理,无法匹配短剧批量生产需求。

一般的AI译制,除了因为“机器味”重,出现语调、情感偏差之外,也有错译,或触犯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的问题,都会导致观众的流失。

该负责人提到,现实是很多免费短剧的盗版实际上是在YouTube进行传播,在YouTube开展字幕实时翻译,用的还是大模型之前的技术,因此仍然会出现僵硬的错误翻译。比如,把“臣妾做不到啊”这个经典台词翻译成“女仆无法胜任工作”,完全丢失了原句的语境;还有这位,不知为啥名字就变成了“灵芝小姐”。

这就使得目前要想获得比较好的翻译效果,还需要在文字,特别是在配音方面使用人工。

此前小娱获得的相关数据是,欧洲国家语种成本通常在每分钟200-300元,东南亚语种是每分钟100-200元,因为这些地方人力成本相对较低。

但成本只是一方面,外包多语种短剧译制成本高,译制周期长,也会导致内容过时的风险。

对人力资源的刚性需求,也催生了一些人力驱动或者混合驱动,做精细翻译的专门事务所,例如长沙的TXV短剧出海目前已经翻译了超过1000部短剧,将今年的目标定为一万部。仅从该头部工作室的产能来看,要想满足国内海量短剧译制出海的需求,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技术加速落地,AI成为“多快好省”最强密码

不过,AI对一些人类能力的取代,有可能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某个业务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壁垒,有可能在新技术出现之后就突然崩塌。

在GPT-4o图像能力升级之后,一条流传很广的推文写道,这直接干翻了之前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他们花了那么多时间、人力、投资人的钱去调优的算法、工作流、模型,直接被一次大模型的更新就取代了。他写道,“今天情绪非常低落,压力非常大,我不清楚我现在做什么,是从现在开始到将来都还有价值的。”

同样的,长达七十余年发展史的配音译制行业,也正在经历这种“崩塌感”。

过去的语音模型在生成语音时,通常需要将文本分解成短句,然后逐句合成,再拼接起来。然而这种方法在处理长文本或需要多人对话的场景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保证语音的连贯性和自然度。

现在如ChatGPT、豆包等的语音模型都在尝试文本到语音的端到端合成,可以直接对原始的音频语料进行建模,生成更为自然的语音。

在海外,ElevenLabs开发的语音合成技术以其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声音选择而著称,广泛应用于有声读物、播客和游戏等领域;也有进一步把工作流包装为一站式自动化流程的RaskAI等产品。但是这些技术在国内受到合规性和访问上的限制。

面对海外工具的局限性,国内企业积极研发适合本土需求的AI语音合成模型。202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科创独角兽公司趣丸科技联合推出了一个新的语音大模型“MaskGCT”。

MaskGCT在语音质量、相似度和可控性等方面做到了“全球SOTA”也就是行业最先进水平,一经推出便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关注,更被机器之心等媒体誉为“国产最强AI语音模型”。即使之前没有听过某个人的声音,MaskGCT能3秒“克隆”,音色、语调、风格与情感都能精确复刻。

4月7日,基于该模型的商业化产品“趣丸千音(All Voice Lab)”正式上线,零门槛人人可用。拥有文本转语音、声音克隆、变声等多元能力,可进行多语种、多音色互换,同时支持字幕无痕擦除,还将上线对口型等功能。

在结合工作流和短剧行业经验的调优之下,“趣丸千音”的表现已经接近近期热炒的“智能体”(Agents)概念:只需一键上传视频,AI就会自主完成工作,直接交付自带外语字幕与配音的完整译制片。

同时,在有声书、播客、新闻播报等方面,工作流的自动化程度也同样强悍。目前支持中、英、日、韩、德、法多种语言互译,几十种音色可选,支持多角色分配和语速调节。

前述的翻译工作室负责人也跟小娱提到了趣丸千音,她形容“这个软件给短剧翻译带来的变化,就像是大模型对Grammarly这种翻译工具带来的变化一样猛烈。”

他们测试使用趣丸千音,对一位客户交办的短剧翻译重做了一次,结果把一周的工作压缩到了一天。首先在文案翻译上,一些上下文和跨文化翻译的问题都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配音质量显著提高,语调、情感、特殊口音都能复刻,与角色形象也很吻合。

这个产品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把字幕对时间轴也给做了。权衡之下,该工作室还是决定保留之前人工翻译的全流程业务,但是新增一个AI的产品选项,定价便宜一半。虽然趣丸千音实际上的成本节省远不止一半——甚至可能是纯人工的1/15;但是“现阶段还是得花时间在人工的复校上面。”她说,即使最终一个字都没有改,作为人工精校的业务,审核过程也不可以跳过。

AI全流程译制逼近产业临界点

短剧市场规模庞大,国内短剧产能过剩的现状,说明出海成为行业刚需。相比国内团队去海外拍定制,国内短剧直接译制输出更简单直接,符合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但是,翻译剧出海的工业化进程存在两个临界点:一个是成本和收益的临界点,一个是效率和稳定的临界点。

娱乐资本论曾经关注过日本动画的集中“出海口”Crunchyroll,该网站以版权内容丰富为特点。不过动漫、长剧、综艺等中心化内容,本身产出数量较少,即使翻译成本高,但获得的收益也足够有保证。相比之下,短平快的短剧更需要极致的低成本模式,不然翻译费用比原拍摄费用还高,就不划算了。

另一方面,AI译制的经济性众所周知,但不稳定是此前产品的“硬伤”。如果有一个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批量的产出,确保稳定商业化运营,那么业界往往倾向于确立长期的订单关系。

当投入足够小,而又能保证稳定产出的时候,整个模式就将迎来快速的复制和爆发。

此前,小娱在调研AI全流程生成短剧时,有从业者提到,对质量没有特殊需求的用户,一般就用一个固定的工具,别人有的功能它里面也有,只要开一个会员,都能凑合着用。“但是短剧对最终效果其实有很高的要求。有些环节,比如配音这些,就得用单独的工具做,然后再插进原片。不用最专业的工具,可能有时候效果就是不行。”

行业对AI全流程译制的需求日益迫切。趣丸科技对娱乐资本论表示,做AI译制产品不难,难的是让技术穿透专业场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目前,趣丸千音是业内首个可做到工业级量产水平的产品,赶超国外同类头部产品。仅视频翻译功能12小时就可译制1000分钟剧集,效率提升超10倍。公司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API服务,以确保客户可以使用最新的功能和最适配业务流程的服务。

“翻译剧一定是基本盘,一定要做好翻译剧。”麦芽短剧创始人何云长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表示,短剧行业对译制出海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很多翻译剧,如果你是独家的,慢一点还OK;如果是外购的榜单剧,用AI快翻+快速的人工审校抢时间就很重要。其实海外也很卷,虽然市场发展还是很初期,但是头部平台基本上都已经出海了。”

据媒体此前报道,去年8月末国内上线的《闪婚老伴是豪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抖音播放破5亿、话题总量破25亿。到10月初,新加坡公司开发的FlickReels就开始在海外投放该剧的英文版《Silver Vows: Suddenly Married to a Biollionaire》,反响十分热烈,给该应用提供了136万的内购收入月流水,成功冷启动,目前1月份内购收入流水来到峰值的1563万。

时间紧迫,国内短剧如果没有官方提前抢滩登陆,等到拿着翻译好的高质量成品去市场上,却发现用户早就跑到了翻译粗劣的盗版那里。

何云长就有这方面的体会。“我们原以为自己的爆款翻译一遍,就拿到好的数据,但是发现不行,一部都没有跑出来。为什么呢?就是(去年)9月份以后,行业有时候会流通消息,给我们说,我们曾经的哪个爆款剧,在上一家公司已经跑过了。我们的剧都被别人跑了,不管这叫侵权还是叫什么,版权这个事情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

做短剧译制的更深远影响,在于直接用本土内生的动力感染和打动海外观众,不是只能迎合他们口味去生产内容,而是让他们主动靠近,自发地补课背景资料和文化内涵。

小娱采访的翻译工作室负责人希望,在成本降低之后,能有更多的国内短剧主动出击,翻译以后到海外去淘金。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翻译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比如《三体》能拿雨果奖,恰好和译者刘宇昆就是一个跨文化的科幻作家有关。或许之前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不行,是和翻译不够强大有关的。所以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文化产品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