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业向新 发展提质——昆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0:56:00    

3月31日,昆明国际数据交易所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昆明国际数据交易所正式投入运营,这为昆明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

沿着时间轴向前,3月24日,昆明市与中国物流集团签署投资落户协议;3月初,均和云谷·昆明科技智造港项目开工建设……一次次成功签约、一个个项目落地、一个个产业“上新”,是昆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昆明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统筹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依托一个个千亿级产业逐步构建起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向“新”,发展向好。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强、底气更足、成色更新。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杉杉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用3个月,云南裕能从开工到竣工投产仅用110天;如今,云南杉杉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云南裕能成为国内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昆明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把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全市工业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昆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昆明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新兴产业,积极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全市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实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加快“数字昆明”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5G手机、PC服务器、OLED微型显示面板实现“昆明造”,华为云南区域总部、万溪冲智算产业园、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项目加快建设,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及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元,较2021年增长60%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积极做大天然健康产品、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民族药)、化学药、医疗器械5个产业集群,做强大健康现代服务业,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及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较2021年增长50%以上。

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聚焦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电子材料和新能源电池等重点领域,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及营业收入约640亿元。随着先导新材料、中铝铝箔高精铝板带、贵研黄金电子新材料、中国稀土氧化物冶炼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将加速向千亿级迈进。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西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示范基地,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厂完成整体搬迁,新型工业母机在昆明下线,云内动力智能无人配送车下线,昆船集团成为全球首批5G工业自动化物流系统应用企业,2024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及营业收入突破630亿元。当前,昆明正在加快推进山东龙马集团南方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电力新材料装备产业集群科技园等20余个装备产业项目建设,努力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早日实现千亿级目标。

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化工、冶金、烟草作为昆明传统优势产业,经济体量大、占比高,如何做好转型升级文章,是昆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在安宁产业园西南铜业搬迁项目电解厂车间,机械臂正在忙碌而有序工作着,整个车间几乎全部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西南铜业搬迁项目建成投产后,综合能耗低于行业标杆水平20%,成为全国绿色冶炼新标杆,也成为智能化水平领先、人均实物产率最高的世界一流铜冶炼样板工厂。

西南铜业搬迁项目是昆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昆明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更新改造,推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在传统产业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2024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约12%,占全市工业投资的15%。2024年,化工、冶金产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1100亿元和1060亿元,烟草全产业链产值及营收接近1000亿元。

向新、向智、向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昆明扎实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此外,瞄准未来产业赛道,昆明抢先“落子布局”,加强产业谋划、精心谋篇布局,围绕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生命科学、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强化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推动未来产业实现新突破,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昆明将紧紧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聚焦重点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持续发力,不断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贾献培)